南苕胜境,据说可追溯到元代,有传一位庞姓元朝官员曾隐居于此,他建造了一座道观,取名溪隐堂,用以供奉吕纯阳像,在《云怡志略》中有此记载,也是关于荻港南苕胜境历史变迁由来可上溯最早的文字记录了。
南苕胜境被称为遗址,它是一处道家的胜地,位于荻港古镇的东南隅。建于元代,后毁于兵火,清乾隆年间重建。它原是一个私家园林的旧址,如今里面建筑群的遗迹除了放生池和池中的石板桥以及几间失修的房屋外,其他都已灰飞烟灭。
一座似古非古的门楼迎面而立,时光在它上面留下了斑驳苍老的印记。旁边介绍,这是原“南苕胜境”古建筑群的大门。门楣上有一组四枚石雕图案,十分精致,有牡丹、阴阳鱼、云纹,据介绍,这象征中国的儒道佛三教合流。大门前的石鼓门当,雕刻相当精美,应是当年南苕胜境旧物。大门看起来已经历多年风雨吹打,但门上的铺首看起来不像古物。
门楼上还保存着当年学校的校名,中间剥落的两个字据介绍是“中心“二字,所以全称应为“荻港人民公社中心小学”,配上红五星,活脱脱一个五六十年代典型的校门跃然眼前,站在这里你会有错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距现在并不遥远,但能保留至今原汁原味的遗迹却少之又少,已经成为十分珍贵罕见的历史文物。
在乾嘉盛世,南苕胜境最为有名就是云怡堂和积川书塾。积川书塾原为荻港章家私塾,章氏是荻港村的名门望族,章氏第六世孙霞桴公章嘉猷及弟兄三人,鉴于当时科举考试为读书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事关子弟前途和家族荣耀,因而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在章氏祠堂建立私塾,培植子弟,代代相传不息,远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因弟子科举成绩优异而在当地久负盛名。
乾隆三十四年,祖师堂重修后章氏私塾也迁到这里,取名为积川书塾,“积川”二字取自古人荀子所言“土积成山,水积成川”,意为培养出更多精英学子。积川书塾执教的老师,以章姓为主,多为博学多才,德高望重之士。因而当时有不少非荻港本地的学生也慕名而来,此时的积川书塾已不仅仅是章家私塾,用现在话说开始“对外招生”。
在清朝两百年间,积川书塾先后考中五十多位进士,一百多名太学生、贡生、举人,一个村塾能有如此教育成就确实罕见。章鸿钊幼年即在此接受启蒙教育,其父亲章蔼士也曾在此执教。现在的积川书塾也是近年重建的,除了这块匾额告诉游人曾经的过去,已经没有人在此读书了。
在积川书塾前还立着一块小石碑。上面刻着据说是关公画的一副竹子图,而其中的竹叶组成一首隐藏其中的诗句:“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类似的石碑我见过多块,记得西安碑林里也有这样的石碑,是不是关公的遗作也不得而知了。
云怡堂建于乾隆34年,即公元1769年,由荻港人朱南屏建于元代庞石舟溪隐堂故址。它是道教设坛的所在地,分前后两进。前为文昌阁,后为吕祖殿。吕祖殿规模高大,为楼井式结构。据同治《湖州府志——祀典》所载,荻港吕祖庙为地方官每年应祭祀的庙宇,可见作为道教胜地的南苕胜境昔日香火旺盛的景象。
其后,由章氏第九世章遹翰等人发起捐地助资进行拓建,花费四千多银元建造“南苕胜境”。改纯阳楼为吕祖殿,新建积川书塾、读书处、涵养居,并筑放生池,上架石梁桥,大门悬“南苕胜境”额。改建后的吕祖殿颇具规模,为楼井式结构,楼中不铺板,围以木栏,可扶栏绕行,崇拜吕祖,上楼则可临窗远眺,隐约苕云,俯视则苍松、老梅、尽收眼底,美不胜收。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4月,当地的湖州知府善庆,以荻港吕祖庙“祷雨祈睛,历著灵验”为由,请浙江巡抚上书奏请嘉庆帝钦赐加封,时年8月12日,得嘉庆帝为吕祖庙御书“玉清赞化”匾额和钦赐“警化孚佑帝君吕纯阳祖师祠”额,为当时当地一大盛事。
清同治三年,太平军和清军曾在荻港进行过一次交战,南苕胜境建筑在战火中被毁。光绪年间得以重建,但其规模已不能和乾嘉年间相比。以后的文革十年浩劫,又给南苕胜境带来了重创。堂内曾保存全部“道藏经”,分十座樟木书橱存放,并有石碑记载昔年其得书经过,后为市博物馆收藏。
岁月流逝,址是物非。历经风雨的南苕胜境,如今大部分建筑已不复存在。尽管如此,从现有基址看,当年之气势恢弘仍在隐约间透出。保存至今的放生池、五孔石梁桥、四面厅台基、吕纯阳像石碑及两棵古朴树似乎也还在诉说着那段厚重的历史,并勾勒出南苕胜境昔日的轮廓。
流连院墙之内,不禁遐想,假如吕祖殿灯烛高悬,香客如云;假如南苕胜境屋宇依旧,园林尚存;那么这里不仅是富庶湖州的历史见证,也会是人们领略道教文化的绝佳去处。可惜史之憾事,惟有临风怀想而已。2003年1月,南苕胜境被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