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宫殿建筑的规划与布局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04-18 10:26:40  来源:传物
核心提示:皇宫无疑是国家最重要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有史记载的最宏大最著名的建筑都是皇宫。秦朝阿房宫、汉朝未央宫、长乐宫、唐朝太极富、大明宫、明清紫禁城等等,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

  皇宫无疑是国家最重要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有史记载的最宏大最著名的建筑都是皇宫。秦朝阿房宫、汉朝未央宫、长乐宫、唐朝太极富、大明宫、明清紫禁城等等,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讲究轴线布局,皇宫总是处在都城的主轴线上。体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政治性因素。



  皇宫本身就像一座城市,中轴对称,四周城墙,护城河环绕,四角有角楼。


  皇宫的规划布局有着详细的定制,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前朝后寝”、“五门三朝”、“左祖右社”等规定。


  所谓"前朝后寝”,是指皇宫分为前后两个区域。前面的区域称为“朝”,是皇帝朝会群臣处理政务的场所,后面的区域即人们常说的“后宫”称为“寝”,是皇室及宫女太监等宫中人员居住生活的场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前面是工作区,后面是生活区。


  北京故宫紫禁城就是以乾清门为界线,一条长长的隔墙把整个紫禁城分割成前后两个区,即“前朝”和“后寝”。


  天安门(天安门是北京故宫的前门,城楼重檐歇山顶,正面九开间,进深五开间,寓意“九五之尊”)


  所谓“五门三朝”,是古代宫殿制度规定,皇宫前面要有连续五座门,即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而皇帝的朝堂要有三座,分别为外朝、治朝、燕朝。在今天北京故宫中相应的五门就是大前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三朝即故宫中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午门(午门是故宫的正门,进入午门就是进入了皇宫,所以是最高等级建筑,城楼采用重檐庑殿顶,面阔九开间。)


  太和门(是故宫中心建筑群三大殿所在庭院的大门,重檐歇山顶,面阔九间)


  三座殿堂分别有不同的功能:


  太和殿相当于“外朝”,是皇帝朝会文武百官和举行重大典礼仪式的场所;


  太和殿(皇帝上朝的主殿,皇帝朝会文武百官,举行最高等级的典礼仪式都在此进行,是我国现存最大规模最高等级的建筑,重檐庑殿顶,十一开间)


  中和殿相当于“治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之前临时休息的地方,有时也在这里处理一股朝政,每届科举考试中最后皇帝亲自主考钦点状元的殿试也是在这里举行;


  中和殿


  保和殿相当于“燕朝”,是皇帝个别会见朝臣,处理日常朝政的场所。



  保和殿


  所谓“左祖右社”,是指皇官的左边是祭祀祖宗的祖庙,右边是祭祀社稷的社稷坛。中国人崇拜祖先,祭祖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传统,皇帝也不例外,而且要做全国人民的表率,要把祭祖宗的祖庙建在皇宫旁边最重要的地方。


  天安门的东边是太庙(皇帝的祖庙叫“太庙”),即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天安门的西边是社稷坛,即今天的中山公园。这里说的“左右”,是按皇帝坐在皇宫中坐北朝南的位置,他的左右。


  乾清宫(皇帝居住的殿堂,重檐庑殿顶,九开间)


  皇宫在建筑上最重要的特征是等级制。当然,整个皇宫都是最高等级的,红墙黄瓦的皇家风格,但是就在这同一个皇宫建筑群中也还是有等级差别的。


  例如天安门和午门,同是皇宫大门,但是天安门只是前门,而午门是皇宫的正门,所以午门的等级(重檐庑殿顶)高于天安门(重檐歇山顶)。


  又如太和殿和乾清宫,同是皇帝的建筑,同样都是重檐庑殿顶,但是太和殿十一开间、三层台基,而乾清宫九开间、两层台基,显然太和殿高于乾清官。


  天安门前面矗立有一对华表,这是皇权特有的象征物。


  相传上古时代的开明君主尧帝在自己的皇宫前竖立二根木柱,上面横着一块木板,谁对君王有意见就写在那木板上,这东西叫作“诽谤木”。久之,这诽谤木就成了皇宫前的一个标志,表示君王能够虚心听取老百姓的意见。随着建筑的发展,这简陋的诽谤木逐渐演变为带有装饰性的建筑物。原来的木柱变成了雕龙石柱,上面横着的木板变成了华丽的云板,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华表。


 

本文标题: 中国宫殿建筑的规划与布局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8933.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