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王府大多建在北京东西两城,据统计,清朝有亲王、郡王封号的皇子将近70个,而北京城内的王府只有40个左右,其中恭王府的知名度最高。今天我们要来说的是孚王府,是北京第二座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的王府,位于朝阳门内大街路北137号。
孚王府,为清代规模较大的一座王府。康熙皇帝去世后,由他的第四子胤禛即位为雍正皇帝。雍正皇帝上台后遭到多数兄弟的反对,只有十三弟胤祥支持他,雍正封胤祥为和硕怡亲王,并为他建怡亲王府。1730年,怡亲王胤祥病重将死,雍正皇帝亲赴王府探视,但未及见到最后一面。雍正为胤祥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将怡亲王府改建为贤良寺,以示纪念。
怡亲王属清代铁帽子王之一,世袭罔替。即亲王、郡王的后代中总是有一人袭封爵位。袭爵的人如果犯了罪,爵位仍然可以由其他人袭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铁帽子王”。第二代怡亲王弘晓,是胤祥第七子,承袭怡亲王位。雍正为弘晓在朝阳门内大街另建了一座规模颇大的新王府。1850年,道光皇帝死去,他的第四子奕詝即位为咸丰皇帝。咸丰皇帝封6岁的九弟奕譓为孚郡王,孚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
1861年,咸丰皇帝死去,慈禧太后击败了妨碍她掌权的“顾命八大臣”,强令位居八大臣之首的第六任怡亲王、胤祥裔孙载垣自缢,并剥夺了他的王位和王府。1864年,改赐孚郡王奕譓,称孚王府,因奕譓是道光帝第九子,故俗称“九爷府”。
孚王府虽然外观陈旧,但仍保留着宏大的规制,占地近似长方形,约6000平方米,王府院落跨过东四头条、二条两个胡同,北墙直抵东四三条。王府坐北朝南,分东、中、西三路。中路主要建筑有:正殿(银安殿)7间,左右各有配楼,后殿,后寝,后罩楼。西路跨院为王府生活居住区,东路院是府库、厨厩及执事侍从住所。王府布局结构严谨规范,保存较为完好。
孚王府大门,朱漆门扇上排列着纵九横七63颗门钉,门前矗立的石狮足有两人多高,比天安门前的石狮还要高大。银安殿单檐歇山顶,殿前建有宽大的清白石月台一座,月台南面有甬道与大门相连。东西配楼各七间。后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顶,绿琉璃筒瓦屋面。檐下施以重昂五踩墨线斗拱。梁架绘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寝殿面阔七间,进深九檩,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筒瓦屋面。檐下施以重昂五踩墨线斗拱。寝殿的东西两侧建有朵殿各三间、配殿各五间。
后罩楼二层,面阔七间,硬山顶调大脊,灰筒瓦屋面。木构架绘墨线小点金旋子彩画。在后罩楼的东西两侧各建有转角房六间,硬山顶调大脊,灰筒瓦屋面。大木构架绘有墨线旋子彩画。后罩楼转角房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座独立的庭院,庭院的四周树木繁茂,营造了一个安静的环境,弥补了府第没有花园的不足。尤其东侧小院更为突出,厅堂回廊,布置得体,堪称读书养性的佳所。
整个王府布局严谨规整,主次分明,虽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毁坏,但仍保存有其原建筑体系,尤其是主体建筑保存完整。殿宇、屋舍等级鲜明,建筑类型较多,空间变化丰富。重要建筑的山墙内侧多设有精致的砖雕,槛墙多以绿色琉璃砖装饰。孚王府的平面与《大清会典》的规定基本契合,且与乾隆《京城全图》上的怡亲王府格局也比较接近,说明其布局仍保持着清代早中期的原貌,为研究清代王府建筑的宝贵实例。
1928年,孚王府出售给张作霖手下的高官杨宇霆,杨宇霆被张学良杀死后,王府又成为北平女子大学文理学院校址。据1947年的北平市地图标注,那时孚王府又被国民党励志社北平分社占用。1949年后,这座王府由中央机关所属的数个单位分别使用,延续至今。
2001年,孚王府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孚王府是清王朝由盛至衰的历史见证,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