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坊十三巷位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首府临夏市。临夏古称河州,河州尤以“八坊”最为著名,所以,“八坊”和“河州”同时成为了临夏的别称,而八坊十三巷便是河州民族风情的古街区。从唐朝至今,围绕着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个教坊、十三条街巷,故称为“八坊十三巷”。它融合了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集民族特色、休闲旅游、绿色生态、人文科教为一体,呈现出穆斯林的生活画卷,是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民族建筑艺术“大观园”。
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区,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铁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大旮巷、小南巷、坝口巷、北巷、沙尕楞巷、专员巷、大南巷、仁义巷、细巷、拥政路、铁家寺巷、王寺街等十三巷组成。街巷结构最早形成于清初,具有临夏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各式清真寺融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和阿拉伯文化特色于一体,庄严肃穆,秀丽壮观。现存穆斯林居住的院落、清真寺等建筑气势宏伟,有裙楼、阁楼、砖雕、木刻等特色工艺。临夏八坊的古建筑是回族前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和资源,对这一特有的地方优势和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承前继后,扬长避短,不但可以挖掘其价值和潜力还能更好地弘扬特色文化。
八坊民居多以四面合围、对称封闭式的小型四合院为特征。这种四合院有大有小,依据主人家的经济实力而定,而且大都讲究中国传统的建房方位--坐北朝南,修有三间堂屋(上房、正房),两侧各修有耳房,院子的东西两侧分别建有厢房三间,实际上是一明两暗,中为阳,两旁为阴,也有修南房的。在房屋建筑中讲究对称、均衡格局。一般百姓居民多居住小独院,有四合、三合、二合式的,只有少数富裕人家还建有偏院、车马院或一进数院式的,犹如一幅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在人们眼中渐次展开。
置身八坊十三巷,只见一座座清真寺教坊,融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和阿拉伯文化特色于一体,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气势宏伟,秀丽壮观。
只见一家家民居院落典藏古韵,风情浓酽,韵味盎然,裙楼、阁楼、砖雕、木刻随处可见,精致而大气,简约而华丽。
街头巷尾、院落门前,戴着小白帽子和围着五颜六色沙丽(盖头)的男女回族同胞,满满的伊斯兰风情,犹如一幅幅徐徐展开的民族风情画,在人们眼中渐次展开,置身其中,细细欣赏,方能领略其中风情韵致。
在八坊十三巷内,巧妙分布着临夏州州级以上非遗文化项目119项,将地域民族民俗民风息息相连密切想通的历史文化,跃出文献资料、移出博物馆,接地气般地融入自然而然的生活中,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原生态传统文化,表现的是那么有生命力,传承的是那么强劲、鲜活,展现着临夏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在,释放出临夏传统文化的深度、延展、质朴。
步入八坊十三巷,仿佛踩在了铺就的一条新却依然不失复古风情的青砖路面上,青砖砌起的墙,青砖架起的房,青砖雕刻的画,青砖组成的院,青砖支起的桌......满目的青色,青色在这里流露出的是温和、温暖和温馨,凝视这一块块的青砖,心中不由升腾起一种历史特有的厚重感,举步之间,一步步都给人一股想要溯古的冲动。
大旮巷巷口,一幅长9米宽9米的“八坊十三巷鸟瞰图”扑面而来,八大教坊尽收眼底,十三条巷子纵横交叉、东南西北清晰贯通,四通八达。当你从侧面观看整个图,会发现整体图面中间地势高,由中向四边辐射而下,立体感很足。
想要了解八坊十三巷的前世今生,人文风情,民俗传统文化,一定要进“八坊民俗馆”,古称“大公馆”。大公馆位于大旮巷80号,原为马占鳌之孙、马安良之子马廷勷,人称“三少军”的私邸。至1928年,大公馆形成了占地十分宽阔的三进或四进式四合院。内中,正院四座,院中套院,院院相通,亭台楼阁,曲径回廊。正院之外,尚有占地宽广的后院、南院、车院、花园及库房,与正院相连。后院储存军用品,南院为车马院,整个建筑群四周均有高大围墙及哨楼,兼具军事防御功能。建筑仿造北京四合院形制,融入回族砖雕、汉族木雕、藏族彩绘等众多地方特色建筑文化,代表了临夏地区建筑极致水平。
八坊十三巷是临夏市城市名片,也是河州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中国伊斯兰文化最佳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