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文庙又名“孔庙”、“圣庙”、“凉州文庙”,位于武威市凉州区东南隅,坐北朝南,院落式布局,南北长170米,东西宽90米,占地面积15300平方米。
武威文庙孔子行教像
武威文庙中、东、西三组建筑群,对称布局于三条平行中轴线上。据现存明正统四年(1439年)《凉州卫儒学记碑》载,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1437~1439年),当时修建有明伦堂、重门以及存诚、敬德二斋,后在明伦堂东面续建大成殿、棂星门、泮池、文昌祠、崇教门等,碑文称武威文庙“壮伟宏耀,为陇右学宫之冠”。明成化、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间进行多次重修、扩建,现有儒学院、圣庙、文昌宫三组建筑群,其中儒学院内现仅存忠烈、节孝祠等部分建筑,其他建筑均被拆除;圣庙院内建筑保存完整,中轴线以大成殿为中心,前有泮池,后有尊经阁,中间有棂星门、戟门,左右两侧有名宦、乡贤祠、东西二庑;文昌宫院以桂籍殿为中心,前有山门,后有崇圣祠,中为二门、戏楼,左右有牛公祠和东西二庑。
中路最南端有一堵影壁,称“万仞宫墙”,高6米、长26米。影壁两侧各开小门,朝东者为“义路”,往西者称“礼门”。由“义路”进入庙院,有一座影壁,再北面是泮池,平面呈半月形,池上原有木构拱桥,俗称状元桥,供中状元的儒生朝拜祭礼时步行过泮池。1980年,对泮池和状元桥进行维修,改为石拱桥。
棂星门位于泮池北面,明正统年间建,木构四柱三楼牌坊式建筑,高6米,当心间歇山顶,两次间庑殿顶。四根通天立柱出头,柱头上雕饰砖雕狮子状“嘲风”,两两相对,为龙的九子之一。檐下施七踩三翘斗栱,当心间四朵,两次间三朵,明间龙门板上书“棂星门”,背书“太和元气”。
棂星门北面是戟门,又称“大成门”,为六扇朱红色大门。戟门不常开启,旁有耳门供日常出入。每逢孔子祭日或诞辰(农历二月二十三、八月二十七)举行典礼时开此门。
大成殿
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塑像和祭孔之地,是文庙的中心。建于高1米的台基上,前有月台及望柱栏杆。平面成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周绕廊,重檐歇山顶,檐下施五踩重翘斗栱,正中悬“大成殿”匾。殿内金桁下墨书“大明正统……三年肇建”字样,脊桁下墨书“大清顺治重修”题记。殿内正中原建一神龛,龛内供孔子画像;旁边配祀复圣颜回、述圣子思、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四圣牌位。
尊经阁建于高2米的砖包台基上,平面呈方形,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下层四周环绕外廊,土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楼阁。下层列柱平面为清式矩形,不减柱,上层不施中柱。阁内保存康熙十一年(1672年)《圣祖御制训伤士子文碑》。
中路轴线东、西两侧对称建廊庑各7间,文乡贤、名宦祠。祠内原供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以及当地社会贤达、清官牌位。
东路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门、过殿、魁星阁、崇圣祠、二门、戏楼等建筑。主要建筑为文昌宫,供奉文昌帝君,也称桂籍殿,建于高大的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前出卷棚廊结构。檐下施斗栱,明间、次间四朵,两梢间三朵。卷棚廊内悬挂历代文人学士敬献的匾额46块,最早者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最晚者为民国二十一年(1931),题名内容主要有:文明以正、司文章命、瑞预化成、辉映梯峰、牖启人文、云汉天章、文以载道、阴陟下民、纲维名教、掌仙桂籍、先天炳蔚、彩彻枢衡、斡旋文运、阳春一曲等。
卷棚廊内匾额
东路中轴线左右两侧建有三贤祠、有恪亭、牛公祠、刘公祠及厢房等。
西路建筑最早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称“凉州府学”,院落式布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70米,大门西开。以明伦堂为中心,左右有存诚、敬德二斋。清末以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凉州府学衰落,建筑多被改建或拆除。
武威文庙明清之际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是凉州文人墨客祭祀孔子的圣地,是目前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属全国三大孔庙之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