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小长假,山西平定的砂器艺人张宏亮哪都没去,像往常一样钻在他的炉窑里,淬火,上釉,细细擦拭着每一个刚做好的砂器。
做砂器的砖石窑洞又黑又暗,温度很高,常常是尘土飞扬,45岁的张宏亮早已习惯。炉窑10米开外,是一座宽敞的砂器博物馆,馆里陈列的几百件精致非凡的砂鼎、砂壶、香薰炉就是在不远处的土窑里烧制成型的。
砂器圈里,“冠庄张氏”的名头极为响亮,常有本地和外地的砂器爱好者不顾路途遥远,驱车数小时来到平定县冠庄村的这方小院里,一睹砂器的风采。“这让我为平定砂器而骄傲。”张宏亮笑着说。
为了把平定砂器做好,张宏亮已经努力了20多年。
张宏亮出生在山西平定冠庄村的一个陶艺世家,从小,他就和父兄一道玩着“泥巴”。宏亮的父亲张聪是著名的刻花瓷大师,哥哥文亮后来继承父业,成为平定刻花瓷传人。1996年,因为偶然的机遇,张宏亮从陶艺中分出了砂器一枝,走上了专门研发平定砂器的道路。
这条路走得并不平顺。时代在变迁,实用又美观的玻璃和不锈钢等现代炊具受到百姓青睐,传统的砂锅渐渐被冷落。曾经让平定人引以为豪的砂器走向低谷,各家砂货厂也相继关张。
“如果不进行改良,就不可能发展。”那时的张宏亮想到了创新,他坚信即使一个人也能撑起平定砂器的一片天。
改良从弥补短板开始。
平定砂器易掉砂、手感粗糙。经过不断研究,张宏亮研制出无辐射釉彩喷砂工艺,填补了平定砂器无釉彩的空白,改善了品质与品相。为了让平定砂器不再“黑乎乎”,张宏亮不断尝试新工艺和原料配方,糅合了剪纸、刻花、雕塑、书法等新元素和新工艺,平定砂器渐渐“靓”了起来。
如今,平定砂器的市场价值越来越高,“点彩”也成了张宏亮的拿手绝活。
“平定砂器不仅要下得厨房,还要上得厅堂。”砂器本是灶台上粗糙笨拙的炊具,张宏亮却坚信砂器可以跨入高端领域。经过多年尝试,他的基地现能生产茶具等高附加值的工艺品280多种,涵盖日用品、旅游纪念品、艺术收藏品三大类,年产量达到七八十万件,产品遍布全国,还远销日本、韩国、荷兰等国。
2014年,平定砂器制作技艺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张宏亮还成立了全国唯一一家砂器博物馆,潜心弘扬砂器文化。
从白手起家到每年2000余万元产值,从孤军奋战到拥有一座传承基地,由起初的手工小作坊到砂器行业的领军企业,张宏亮从未停下脚步。
20多年在泥与火中淬炼,张宏亮依然深深沉醉于砂器的世界。“一坩二压三筛土,四踩五捏六入炉,七煽八杈九熏烤,十分质量十分苦。”张宏亮说,手艺人不管何时都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匠人的心血和汗水会凝结在每一件砂器上。
“两千多年的砂器,不能断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在张文亮看来,继承传统技艺的精髓并加上自己的创新,这是一名工匠的使命。如今,张宏亮的砂器老窑既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也是大学生每年的实习基地,他的冠窑正敞开大门,欢迎砂器爱好者带去创新的源头活水,感受平定砂器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