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西北约1公里处,一座石灰岩孤峰兀然挺立。这里就是国内罕见的史前遗存——万寿岩遗址。
它是一个窗口,让今人在这里洞察到我国东南沿海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轨迹;它是一座桥梁,架起了海峡两岸古人类迁徙的线路,并实证了清晰的两岸同源关系;它更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对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建设辩证关系的深度思考。
然而,20年前,一声声“轰隆隆”的采矿爆破声,差点将这个弥足珍贵的遗址永远掩埋。当时对其进行的一场抢救性挖掘,曾是那样地惊心动魄。关键时刻,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终于力挽狂澜,保住了这一弥足珍贵的遗址。从此,被誉为“南方周口店”的万寿岩,守住了一份中华文明的远古记忆,并开启了它百年文物工程的崭新篇章。万寿岩,成为考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幸运儿”。
炸药包下保住的“幸运儿”
阳光下,万寿岩考古遗址公园草木葱茏、生机盎然。
“一晃就是20年过去了,每次看到万寿岩伟岸的身躯还屹立在天地之间,总是不禁感慨万千。”站在万寿岩船帆洞洞口,考古专家陈子文依然那么激动。“回想当年的情形,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幸运!”他说,作为从炸药包下抢救下来的遗址,万寿岩是无比幸运的;而自己能在当年参与万寿岩的考古发掘,并亲身见证这段难忘的历史,无疑也是幸运的。
万寿岩是一座孤零零的山体,由石灰岩构成。它因有天然石灰岩矿洞而被古人类所选中,同时又被今人选为矿山而差点毁于一旦。因它的“万寿”之名,早于它的考古发现,这里的人便说,它被保护下来,既是一种幸运,也是见证奇迹。
20世纪70年代,福建三明钢铁厂购得这一地块的采矿权,并在万寿岩山体上开采矿石。后来,三明市考古小组在全国文物普查时探访万寿岩,在这里发现了不少以牙齿化石为主的哺乳动物化石。1999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福建省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开始对万寿岩遗址3个洞穴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那时三钢出于生产的需要,只给了我们一个月的时间。”当时担任万寿岩考古队队长的陈子文回忆,“就是说,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我们必须解开万寿岩之谜,证明它的文物价值。否则,炸山开矿的爆破声就会重新响起,整个万寿岩将不复存在。”
面对着“限期破案”的压力,考古队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他们进入船帆洞,在洞口采光最好的地方开展挖掘。10多天过去了,却一直没找到特别有价值的发现,大家的心也越来越沉重。后来,在挖到地下1.7米的地方时,终于发现了一处石铺地面,铺地的鹅卵石有着人工打制的痕迹。“这下终于抱了个‘金娃娃’!”陈子文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古学家也闻讯来到万寿岩察看现场、分析文物。专家们对遗址和出土文物进行充分论证后,普遍认为,万寿岩应属于旧石器遗址。文物考古界泰斗、曾参与北京周口店遗址发掘工作的贾兰坡先生在万寿岩遗址的鉴定书上写道:“这个遗址很重要,必须保护!”
“说实话,虽然万寿岩证明了它珍贵的文物价值,但当时我们对遗址能否保下来,还是心里没底。”陈子文说,那些年,许多文物在经济发展大潮中被湮没。万寿岩能否幸免,让人也揪着一颗心。
文物保护与经济利益的矛盾,一下子摆在了人们面前。
关键时刻,2000年1月1日,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对万寿岩遗址保护作出重要批示:三明市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是我省史前考古的首次重要发现,也是国内罕见的重要史前遗存,必须认真妥善地加以保护。
一声令下,矿山开采工作立即全面停止,危在旦夕的万寿岩遗址终于保住了。
“一锤定音!这份批示让所有关心万寿岩保护的人们吃了定心丸。”陈子文这样说。更让他们备受鼓舞的是,习近平在批示中强调: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
“批示强调了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建设的辩证关系,提出保护历史文物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这些观点,一直到今天,都具有极其深刻的指导意义。”时任福建省文物局局长的郑国珍这样说。
绵延不绝的文明之光
按照习近平对三明万寿岩遗址保护批示要求,各有关方面迅速行动了起来。福建省文化厅努力做好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工作,并提出了全局保护规划和意见。省财政拨款50万元,用于遗址群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三明市立即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对洞穴遗址群的保护。三明钢铁厂迅速在异地选定新采矿点,做到保护文物和发展生产两不误。
至此,古老的万寿岩遗址迎来新生。2000年,万寿岩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万寿岩遗址至今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万寿岩遗址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遗址。”郑国珍认为,它的发现,填补了福建省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多项空白,也为闽台史前文化同源提供了新的证据,成为人类旧石器时代考古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寿岩遗址由船帆洞遗址、灵峰洞遗址、龙井洞遗址等组成,共出土中更新世晚期(距今18-20万年前)、晚更新世早期(距今10万年前)、晚更新世晚期(距今4万年前)和晚更新世末期(距今3万年前)4个文化层。各文化层均含有大量远古人类制作的石质工具及伴生哺乳动物化石。“万寿岩把从数万年前到20万年前的历史堆积在一座山上,这在全世界都很少见。”郑国珍评价说。
此前,福建发现的最早文物,是三明清流县狐狸洞出土的晚期智人牙齿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距今8000至一万年前。万寿岩遗址的发现,把福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到了20万年前。万寿岩灵峰洞遗址也是目前华东地区发现最早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万寿岩遗址考古发掘最重大的成果之一,是在船帆洞下文化层距今约4万年的地层中,揭露出一块面积约120平方米的人工石铺地面和排水沟槽等重要遗迹,呈现了古人类为改善自身居住活动条件而对地面进行的大面积处理现象,国内外罕有。有关考古学家认为它堪称“人类最早的室内装修工程”。这一重大发现,为研究早期古人类适应并改造生活环境的能力,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万寿岩古人类遗址的发现,还为闽台史前文化渊源提供了有力证据。”福建三明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万寿岩遗址博物馆馆长余生富表示。据介绍,1986年台湾考古工作者曾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中发现大约距今5000多年前的锐棱砸击石片和石核。1978年和1986年,大陆考古工作者分别在贵州省的猫猫洞和穿洞中挖掘到大量同类的石片、石核,经遗址年龄测定为距今8000至9000年前。有关考古学家指出“台湾长滨文化源自大陆”,这一观点取得了两岸相关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的共识。但贵州与台湾相距甚远,学术界对于大陆文化如何东迁入岛的路线尚不明确。
余生富介绍说,在三明万寿岩船帆洞发现的一个石核和三块石片距今达2万至3万年,经鉴定,其在技术和类型上与台湾发现的锐棱砸击石片和石核相同,这在时间、空间上有力地说明了台湾史前文化源自大陆,为闽台史前文化同源提供了新的证据,有利于较明确地解释大陆史前文化迁入台湾的路线。
“如果说新石器时代考古是一个国家的事情,那么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就是全人类的事情。因此万寿岩遗址不但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郑国珍表示。
万寿岩遗址珍贵的文物价值,赢得了前来考察的国际考古学者们的交口称赞,称它为“绵延不绝的文明之光”。“万寿岩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意义非凡。”俄罗斯科学院考古与民族志研究所西伯利亚分所高级研究员雷宾·叶夫根尼认为,这些发现拓宽了关于古人类研究的视野。
马来西亚全球考古研究中心学者穆赫德·赛义丁表示:“能够将人类活动追溯至近20万年前,这样的遗址是中国对于整个世界的贡献。”波兰罗兹大学考古研究所教授卢齐娜·多曼斯卡对船帆洞里的人工石铺地面赞叹不已:“这样的作品,于我而言,前所未见。‘人类祖先从何处来,缘何而来,如何谋生’,对于这些困扰人类考古学界的问题,万寿岩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不断“生长”的文化共识
万寿岩遗址“保”下来,更要呵护好、利用好。
习近平关于万寿岩遗址保护的批示,成为三明市做好遗址保护工作的根本遵循。“20年来,三明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万寿岩遗址保护的批示精神,有力推进了万寿岩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在依法保护、科学保护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明市文旅局局长陈丽珍表示。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2000年5月,三明市政府将万寿岩遗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短短一年内,万寿岩遗址实现了从市保到省保、国保单位的三级跳。
这些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万寿岩遗址保护管理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制定一部与遗址保护利用相适应,立足实际、体现特点、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地方性法规,十分必要。
2017年9月29日,经福建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表决,全票通过了《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条例》。当年10月1日,《条例》正式实施。《条例》围绕万寿岩遗址的保护、管理等内容作出具体规定,规定了遗址记录档案、规划编制、应急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建设管理、环境整治、生态保护等专门管理制度;还对遗址的学术研究、展示利用、宣传教育、文化旅游等功能进行了规范。
“遗迹不能是孤零零的。把历史遗迹融入周围环境,可以改变我们认识历史的方式。”余生富这样说。为了让古老的遗址“活起来”,万寿岩遗址借鉴国内外通行做法,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拓展其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努力打造在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2017年12月,万寿岩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9年6月,三明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
走进遗址公园,湖光山色,绿草如茵,洞穴遗址、遗址博物馆、万寿岩山顶生态恢复区、游客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在这里交相辉映,整个园区集遗址展示、科普教育、学术研究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目前,万寿岩考古遗址公园全年免费开放300天以上,每年参观游览的中小学生和社会团体两万余人次。
独树一帜的考古发现、丰富多彩的文化价值,也让万寿岩遗址成为国际考古学术交流重地。2019年12月5日至8日,由中国考古学会等主办的万寿岩遗址国际学术交流会在这里召开,吸引了来自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内外近百位专家学者前来交流考察。
“为了争取在万寿岩遗址发掘有新的更大发现,我们一直在不断求索。”郑国珍说,万寿岩是一个丰富的文物宝藏,还有许多领域有待我们去探索和挖掘:比如,尚未挖掘的龙井洞还深藏怎样的秘密;比如,作为旧石器时期考古遗址公园,如何进一步扩大它的功能,通过科学培育远古遗存下来的孢粉种子,在这里重现旧石器时代以来的生态植被。
从远古走来的万寿岩,今天依然生机勃勃。
“万寿岩遗址表明,三明在远古时期就有着适合人类生活居住的环境和生态。”三明市委书记林兴禄表示,三明将牢记嘱托,把这片绿色土地呵护好、建设好。“保护好历史文物,保护好生态环境,如今已经成为三明广大干部群众的文化共识。”他这样说。
这份共识,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行动中:万寿岩岩前村村民成立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遗址保护;每周都有数百名来自全市的中小学生来到这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感受远古文明之光……
这份共识,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当年,在万寿岩炸山开矿的三钢,如今走上绿色环保的发展之路,向钢铁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近600亿元,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保持同类型企业先进水平。“我们企业目前正在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希望能与万寿岩开展合作,共同打造一个大型的4A景区。”三钢董事长黎立璋表示。
这份不断“生长”的文化共识,不但守护着远古的记忆,也开创着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