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塔位于泸州市江阳区报恩塔文化广场,俗称泸州白塔,是泸州市重点保护的文化古迹之一,其特有的“白塔朝霞”为“泸州八景”之一。报恩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为泸南安抚使冯楫为报母恩而建;历经明弘治年间、清光绪四年(1878年)、1985年三次维修,大体轮廓保持原状。
报恩塔建筑构造特点
立面
报恩塔坐西向东,寓西方极乐之意。砖石结构,双檐七级楼阁式,通高32.16米,塔身呈八边形,层层上收,107级踏道经塔心盘旋至顶,塔内有90龛256尊深浮雕石刻造像。塔建于平台之上,平台始立八角形塔座,最下为须弥座,则其上枋之下用枭混,“而枭混之使用,最早也过不了五代末期”。其上有勾栏、斗拱及平座一围。塔基八边形,每边长4.1米,底层直径10米,高4.5米,塔身呈八边形。因宋代“八卦方位图式出现,凡事要与八卦相附合。”
塔的平面由四边形转向有四正四维的八角形,所以宋代以后塔的平面基本以八角形为主。八面八角,象征八方,连同上下共“十方”,都是光明净土。外观上,从第四层起,层高和层宽均有递减,全部轮廓,微有卷杀,外观至为匀妥秀丽。塔基和底层装饰华丽,除了隐出椅柱,阑额、斗拱、门、窗外,还饰以天王、力神、塔幢和各种装饰纹样。与北魏等早期简朴而具有若干外来影响的形式有很大的区别。塔底层四门四龛,正东西南北四面开窟造象,甬道两壁开小龛内置冯楫建塔事迹造像,其它四面各有浮雕。
塔身
塔身八角隅设仿木圆柱倚墙,而“圆形依柱用在砖塔,唐以后盛行,圆柱之上有额枋,其在角柱出头处斫齐”。莲瓣装饰束腰柱头,用平板枋承攒斗拱。斗拱出两跳华拱,角柱上的转角铺作。在大斗之旁,用附角斗,补间辅作一朵,用四十五度斜拱。塔各层各隅砌圆柱上施阑额,阑额之上为砖砌斗拱,各层斗拱之上用菱角牙子出檐。
报恩塔从底层到第三层上下檐口出檐基本相同,第四层到顶层,上檐出檐则明显小于下檐,断面微凹,层层上收。檐下的装饰内容,如仙灵鸟兽,山水花木,吉祥文字,几何图案,如第二级檐下浮雕吉祥灵兽,文房四宝等装饰。第三级下施猪、牛、羊、犬和农田山林图像,为报恩塔增辉不少。
塔顶
塔顶以莲座立金属刹,刹基东南,西南,西北,东北有四尊铜铸力士像。刹由基座,束腰莲台,覆钵相轮,华盖,宝光,圆光,仰月等组成,与宋代流行塔刹式样基本相同。报恩塔相轮五重,中国塔刹相轮皆为奇数层,究其原因,实为“天在上,是圆的,向高发展用天数”。
形制
报恩塔外观极具密檐塔的特征,塔内穿心柱式踏道,似有保持唐以前的古意,穿心柱为八边形,共有107级踏道经塔心盘旋至顶。
报恩塔在建筑形制上有其特殊之处,重檐八角七级塔,甚为奇异。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座佛塔与之相同。塔高不过三十米竟出现十三层檐子,使用重檐使其极似密檐式塔,内部实际为七层,有的部位一层高却占了两重檐子,工匠采取这样的处理方法可以使他的高耸感加强。
报恩塔对我国古代建筑史、佛教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它反映南宋佛教临济宗在川南的发展情况,对研究宋代川南地区建筑工艺技术水平提供实物资料。报恩塔还留下了恽代英等先烈们的革命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