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亲王府,为清代规模较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纳兰明珠、永瑆的宅邸。1872年醇亲王奕譞成为宅子的主人,醇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醇亲王家族是清末王族中声名最为显赫的一支,因为光绪、宣统两个皇帝都出自这个家族。醇亲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醇亲王府的由来
这座醇亲王府位于后海北沿44号,最初是清康熙年间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宅邸。嘉庆皇帝在位时将此宅赐给了他的弟弟成亲王永瑆。按照清代的制度,王府和大臣宅邸的建筑有许多区别,成亲王按照王府规制,进行了大规模重建、改建工程。由于成亲王的爵位不能“世袭罔替”,也就是当始封王去世后,每向下传一代,爵位就要降一个等级,当降到第四等爵位贝子时,王府由内务府收回,待传到第七等或第八等爵位时,终止世袭。同治年间,此宅便被内务府收回,不久便成了醇亲王奕譞的王府。由于奕譞排行第七,这座王府也俗称“七爷府”。
由于同治皇帝死后无子,慈禧太后选了奕譞的次子载湉入继帝位,年号光绪。为此,慈禧特下优诏给醇亲王世袭罔替的待遇,当奕譞去世后,他的五儿子载沣便顺理成章承袭了醇亲王爵位,仍住在这里。1908年,光绪皇帝去世。光绪皇帝也没有儿子,载沣的儿子溥仪成为皇位继承人,年号宣统,他就是清代的末代皇帝。由于溥仪年仅3岁,载沣便被任命为监国摄政王,所以这座王府在当时又被称为“摄政王府”。
该王府坐北朝南,东部为府邸,西部为花园,花园部分现为宋庆龄故居。府邸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是主体建筑,自南而北建有街门、外院、王府正门、银安殿、配楼、后院、神殿、神库、佛堂等建筑,这些建筑都较高大,显得雄伟庄严,但不适合生活居住,只是各种庆典时在这里举行仪式,例如每月都要在神殿举行一次非常隆重的祭祖大典,现为国家宗教事务局。
西路为生活居住区,自南向北有“宝翰堂”、“九思堂”、“思谦堂”三个院落。“宝翰堂”又名“大书房”,北房五间,载沣当年用作客厅及书房。1912年9月11日,孙中山到醇亲王府访问载沣时即在宝翰堂会晤。孙中山希望载沣在五族共和的基础上携手合作,致力于国家富强。孙中山的倾心长谈,对载沣后来选择人生之路,起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九思堂是住宅的正院,是第一代醇亲王奕譞夫妇居住的地方。九思堂这个堂名是奕譞题写的,反映出他谨慎小心的处事原则。后院思谦堂为第二代醇亲王载沣夫妇的居住地。
东路建筑数量较少,前为任真堂,被称为小书房,是家中子第读书的地方,供有“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后为树德堂,溥杰先生曾在此居住。
前面讲到,末代皇帝溥仪是载沣的儿子,是在这里出生的,于是这里成为“潜龙邸”,潜是潜水艇的潜。按照清朝的制度,“潜龙邸”不允许其他人居住,只能改作宫殿和庙宇。因此,载沣也应该迁出这里,另建王府在中海集灵囿,可是还不等新王府建成,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宣告结束,载沣也就没有搬家。
新中国成立后,两次对王府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保养,使它成为保存最完好的王府之一。2006年该王府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