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城堡,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战争,从地理分布上看,我国的城堡大多位于西北和内陆地区,因为这些地方历史上战争频繁、狼烟四起,城堡横列乃是情理之中,而小桥流水的江南似乎与城堡格格不入,然而,在温州,还真有一座城堞高耸、墙体坚固的城堡,在历经近500年风雨之后依旧巍然屹立,成为婉约江南的一道独特风景,吸引人们去游览和观光——它就是永昌堡。
永昌堡位于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城墙南北绵延近800米,东西长400多米,城墙高8米,厚度近4米,整座城堡呈长方形,即便与北方堡寨、堡城的厚重相比,永昌堡也毫不逊色,它的城墙外围全部用坚石垒砌而成,城墙上还等距离分布有12座空心敌台和900多个便于防守性射击的城堞,还设有瓮城、炮道、暸望孔、炮眼等,可随时察看敌情并进行攻击,炮道内宽敞平整,周旋余地很大。此外,城堡外还有护城河环绕,整个设计科学合理、井然有序。
建造永昌堡的原因和抗击倭寇有关。明朝嘉靖年间,当时沿海倭寇猖獗,有史书记载,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三月,温州多地都曾被倭寇围困超过一个月,从1553年至1563年的10年间,温州每年被倭寇而杀的人不少于3万。
为了抗击倭寇,1551年左右,居住在这一带的有一对叔侄王沛和王德就号召族人进行抵抗,他们先后组织起了2000多人的义兵。1558年,当倭寇再次入侵的时候,王沛和王德先后遭到敌人伏击身亡。
战争的失利激发王氏族人修筑城堡的决心,在王沛的两个侄子王叔果和王叔杲的带领下,他们仅仅用了十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个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宏伟和壮观的建筑。
永昌堡自建成之日始,就饱受战火洗礼,倭寇、山贼、海盗纷至沓来,竞相染指。明清嬗变迁界之时,又被拆毁成为废墟,直到展界重筑。历经世事沧桑,见证峥嵘岁月,在历次抗击外来侵扰中巍然屹立,被誉为“永嘉场长城”和永不沉没的“救生艇”。
自明嘉靖末年东南沿海倭寇基本被肃清后,王氏宗族又恢复了往日的祥和宁静,他们在堡内繁衍生息,陆续兴建了许多建筑,有嘉靖年间建造的王氏宗祠、司马第,隆庆年间建造的都堂第,万历年间建造的布政司祠、世大夫祠和状元第等。
王氏宗祠入口牌坊
现保存较好的明清建筑约有30座,有代表性的包括王氏宗祠、世大夫祠、都堂第、右司马第、状元第、王德故居、王福朗故居、王绍志故居等。这些建筑大都是封闭式的院落,沿纵轴线布置。
王氏宗祠内景
多数由门厅(台门)、前厅、大厅及两侧厢房组成,主建筑明间大多抬梁式,其余穿斗式,多为双坡小青瓦硬山建筑,雕饰较简洁。民居在厢房或两侧常布局客房、书房、厨房等,后院设花园或小菜地。
明代卫、所、堡一类的海防设施,绝大多数是由朝廷通过蠲免钱粮或无偿征用军人、农夫的劳动力建造起来的,因此可以说是国家意志的产物。
永昌堡是完全由民间集资、民间策划、自发兴建的抗倭城堡,对于研究明代沿海抗倭防御体系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