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庆观始建于元代,原名“真武祠”。其址为我国唐宋期间,南诏大理地方政权东都治地所在的核心位置。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重建,更名“真庆观”,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增建了真庆观前殿及东西回廊,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重修。
真庆观为明代著名道士长春真人刘渊然谪滇时的居所,刘渊然在这里“奉迎朝廷使节”。洪熙初(约公元1425年)刘渊然被召还京,请奏敕封,他在昆明时住过的龙泉道院上名敕建龙泉观,真武祠上名敕建真庆观,刘渊然回京供职后,其弟子蒋日和做了真庆观的住持,并主持了真庆观的重修及扩建。
真庆观由前殿、紫微殿、老君殿等建筑物组成。三殿均坐北朝南,由南至北建在同一轴线上。中轴线两侧是前殿与紫微殿连接的东西回廊。紫微殿为面阔三间的土木结构建筑,单檐歇山顶,占地面积320平方米,整个建筑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殿中供奉紫微大帝。紫微殿后面是老君殿(两侧建有相对称的东、西厢房),因历史上多次修葺,现仍保留着元代建筑风格,殿中供奉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即老子,姓李名耳,一说即老聃,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紫微殿
1984年,昆明市及盘龙区政府拨款修复紫微殿。修复后的紫微殿面阔三间,土木结构建筑,单檐歇山顶,占地320平方米,正脊中立宝顶,戗脊上置走兽,殿内中顶置有藻井,以斗拱承载,井顶绘有八卦太极图,四周饰以图案,匀称精巧,为国内罕见的道家建筑,保留着明代建筑风格。
都雷府
真庆观紫微殿东侧为都雷府,建于清康熙年间,正脊下题有“大清同治十二年岁次癸酉闰六月吉旦会城官绅士庶众善姓仝住持等重修”(即公元1873年)。大门为单檐,四角翘起,斗拱承载。大门两侧有木刻对联一副:“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门楣前题“都雷府”,后题:“万古神风”。大门内有一方亭,俗称“清风亭”,正脊上有“大清嘉庆二十一年岁次丙子六月十六日吉旦信士……立”(公元1816年),亭内上方有一雕有龙的精致藻井。亭后为雷神殿,整个建筑为土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大殿外廊有雕花石栏及一对石狮。都雷府古建筑保留了清代早期的建筑法式特征,较完整地保留了精美的地方风格彩绘。
都雷府系真庆观附属建筑,祀雷神。雷神又称雷公、雷师,是古代神话中司雷之神。《山海经海内东经》说:“雷泽中有雷树,龙耳而人头,鼓其服”。道教认为雷神“主天之灾祸,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被称为“雷声普化天尊”。
都雷府大殿北面古建筑为火神殿,供奉火神。
盐隆祠
盐隆祠建于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由清末云南盐商集资兴建,民国时期的盐行也设在这里。盐隆祠位于都雷府北侧,坐北朝南,由戏楼、前殿、前殿东西厢房、大殿、大殿东西厢房、耳房等建筑组成,盐隆祠建筑较好的保存了当时该地区建筑结构特征,各建筑构件雕刻精美细致,外檐彩绘部分贴金,工艺档次较高,也较完整地保留了精美的地方风格彩绘,特别是戏楼,具有较高的价值。
真庆观古建群落的价值超过作为了个别存在的古建,它以一个独立的地理文化单元,给昆明的城市景观带来一定的历史沧桑感,展示了丰富的时代变化,是对昆明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极大补充和具化,是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群之一。
真武殿
真武殿,真庆观为真武祖师道场。其殿由青铜铸建,底座龟蛇拱瑞,殿宇六丁六甲五百灵官护绕,气镇南滇、灵达天地。真武祖师,以仁慈正烈为其德、以孝道其化、以阴阳秉其道、以和融于天地青宇。荡魔护道,提倡立国兴邦的尚武精神;真武祖师又为金阙化身,体现了其在神仙体系中崇高的地位;是誉为治世福神,又体现了其神威统御,而天下太平。
真庆观是现存昆明市区占地面积最大的古建筑群,群囊括了从明代、清代早、中、晚期的建筑,是云南建筑发展史的实物例证,亦是宗教文化、艺术发展的实物载体,有极高的原状保护和研究价值。对云南的建筑史、艺术史、宗教史及云南与中原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