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独特的体系,不论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园林、民居等方面,还是在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都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直至今天,许多方面仍可为我们在建筑创作中提供有益的借鉴。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变革,到战国时,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内相继夺取政权,宣告了奴隶制时代的结束。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后,进一步改变所有制,秦国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春秋以前,城市仅作为奴隶主诸侯的统治据点而存在,手工业主要为奴隶主贵族服务,商业不发达,城市规模比较小。战国时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的高潮(如齐临淄、赵邯郸、楚鄢郢、魏大梁)。
战国时高台宫室盛行。宫殿常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抱,上下层迭二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这大概是在木架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办法。
筒瓦和板瓦
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
秦公元前221~前206年
秦都咸阳的布局是有独创性的,它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在渭水南北范围广阔的地区建造了许多离宫,东至黄河,西至汧水、南至南山、北至九嵝,都是咸阳范围。
秦陵想象图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整个汉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它的突出表现就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木架建筑虽无遗物,但根据当时的画像砖、画像石、明器陶屋等间接资料来看,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穿斗式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抬梁式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在甘肃武威和江苏句容出土的东汉陶屋上,则可看到高达五层的建筑形象,至于三四层楼的陶屋明器,可证多层木架建筑已较普遍,木架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技术有了巨大进步。
但是西汉末年,长安南郊的明堂辟雍和宗庙遗址仍沿用春秋战国时的高台建筑方法,用小空间木架建筑环包夯土台,形成大体量。这也许反映了当时还没有解决大空间建筑的技术问题。
作为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显著特点之一的斗拱,在汉代已普遍使用。看来当时的斗拱形式很不统一,远未像唐、宋时期那样达到定型化程度,但其结构作用较为明显——即为了保护土墙、木构架和房屋的基础,而用向外挑出的斗拱承托屋檐,便屋檐伸出到足够的深度。
墓穴中汉代斗拱形象
随着木结构技术的进步,屋顶形式也多样起来,从明器、画像砖等资料可知,当时以悬山顶和庑殿顶为最普遍,歇山与囤顶也已应用。
在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方面,汉代有了巨大进步。战国时创造的大块空心砖,这时大量出现在河南一带的西汉墓中。西汉时还创造了楔形的和有榫的砖,陕西兴平曾发现这种砖砌的下水道,在河南洛阳等地还发现用条砖与楔形砖砌拱作墓室,有时也采用企口砖以加强拱的整体性。
我国的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尤其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多见于石墓和石阙。
西汉时都城长安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苑囿。当时长安的面积约为公元4世纪罗马城的2.5倍。
三国、晋、南北朝220~589年
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战争破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阶段。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可以说主要是继承和运用汉代的成就。
但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我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新疆克孜尔石窟
佛塔是为埋藏舍利(释迦牟尼遗骨),供佛徒绕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性质。传到中国后,把它缩小变成塔刹,和中国东汉已有的多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
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窟洞型佛寺。在我国,汉代已有大量岩墓,掌握了开凿岩洞的施工技术。从印度传人佛教后,开凿石窟寺的风气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最早是在新疆,如3世纪起开凿的库车附近的克孜尔石窟,其次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创于366年。
从建筑功能布局上看,石窟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塔院型,在印度称支提窟(Caitya),即以塔为窟的中心(将窟中支撑窟顶的中心柱刻成佛塔形象)。
二是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相当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这类石窟较普遍。
三是僧院型,在印度称毗诃罗(Viham),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其布置为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小窟供一僧打坐。
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在秦汉时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的发展。
南北朝时,除帝王苑囿外,建康与洛阳都有不少官僚贵族的私园,园中开池引水,堆土为山,植林聚石,构筑楼观屋宇,或作重岩复岭,或构深溪洞壑,模仿自然山水风景,使之再现于有限空间内的造园手法已经普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