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好手艺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5-05 09:15:07  来源:华夏经纬网
核心提示:“一带一路”从历史深处走来,唤醒了沿线的沉睡记忆。这里不仅有商贸的繁荣,更有文化和技艺的交流。那些源远流长的传统技艺,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经过时光的冲洗,有如一颗颗珍珠,让“一带一路”这条美丽的项链闪耀熠熠光彩。

  “一带一路”从历史深处走来,唤醒了沿线的沉睡记忆。这里不仅有商贸的繁荣,更有文化和技艺的交流。那些源远流长的传统技艺,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经过时光的冲洗,有如一颗颗珍珠,让“一带一路”这条美丽的项链闪耀熠熠光彩。苏绣是中国苏州传统手工艺。

  缂丝是中国传统的丝织品。

  位于德化的月记窑曾经是明清时代兴盛一时的名窑。尽管当前古法柴窑已基本被电窑、气窑等取代,但月记窑依然坚持着传统的陶瓷烧制方式。

  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了数百年。

  依托“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出的泉州制香业历史悠久。


  西藏地区的酥油花制作工艺精湛。艺人们先是在酥油中加入各色矿物颜料,制成胚料,再用手工捏制成佛像、人物、花卉树木、飞禽走兽等。

  保安腰刀是出自保安族的传统名刀,用料讲究、工艺复杂,最初是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工具,现在已成为集实用、观赏、珍藏等功能为一体的工艺品,其锻制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版水印专业学名为“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集绘画、雕刻、印刷于一体,是对中国书画精品进行高仿真复制的传统工艺。

 

  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这是2015年4月23日,日内瓦制表师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的“日内瓦:时光之芯——瑞士钟表文化之源”展览上演示具有悠久历史的制表工艺。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这是2014年10月8日在印度科钦海边拍摄的“中国渔网”。这种捕鱼工具由多根十多米长的木杆撑起,木杆控制渔网沉入海底,捞起海鱼。每户渔家都在网边盖有小屋,劳动生活都围绕这张网,是当地渔民世世代代的谋生工具。据介绍,“中国渔网”来自古代中国,通过贸易传入当地,是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新华社记者汪平摄

  这是2015年12月16日,在法国巴黎以西芒特·拉维勒小镇,布菲集团单簧管生产车间的一名工人安装布菲单簧管的音键组件。布菲是音乐界家喻户晓的法国单簧管(又称黑管)品牌,创建190年来,已被世界各国165个大型交响乐团的管乐演奏家使用。新华社记者李根兴摄

  这是2009年8月10日,科威特的少年学习下海采集珠贝。20世纪50年代,采珍珠和捕鱼是科威特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如今,采珍珠作为一个行业,仍然被当地居民当作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向自己的孩子们传授造木船和采珍珠的技艺,使这一古老的传统世代传承。

  这是2017年4月15日,在约旦河西岸城市纳布卢斯,一名工人在橄榄皂手工作坊里摆放皂块进行通风晾干。这家橄榄皂手工作坊拥有250多年历史,一直以可食用的初榨橄榄油作为原料生产橄榄皂。橄榄皂是巴勒斯坦传统手工业产品,行销全球各地。

  这是2013年4月23日,肯尼亚内罗毕非洲遗产设计公司的工匠雕刻肥皂石手工艺品。这种从肯尼亚西部基西开采出来的柔软石头,在工匠们手中经过多道工序,变成形态各异的摆件,深受人们的喜爱。新华社记者李京摄

  这是2016年5月27日,在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老城,“铁匠世家”的第六代夏穆斯丁·卡莫洛夫在自家的铁匠铺里工作。这家铁匠铺在布哈拉老城家喻户晓,它不单单是一间作坊,更是一座“博物馆”,收藏着几代匠人使用过的工具和锻造的各种器具。新华社记者沙达提摄

  这是2016年3月24日,意大利东海岸城市里米尼的修书匠梅伊·阿戈斯蒂诺在店铺内工作。工业时期到来,大批量的书籍装订逐渐由工厂承包。电子数码技术普及后,政府、律师等昔日的大客户转向无纸化办公,修书店如今完全走上精品道路。梅伊·阿戈斯蒂诺一直默默坚守着修书这门手艺。新华社记者葛晨摄

  这是2012年11月10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康蒂永酿酒坊的酿造师让·范罗伊检查啤酒麦汁的品质。创建于1900年的康蒂永酿酒坊是目前布鲁塞尔市内为数不多的啤酒酿造作坊之一,仍然沿用传统工艺酿造啤酒。新华社记者武巍摄

  这是2011年6月14日,一名男子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首届国际手工艺品展上编织地毯。伊朗地毯享誉全球,密集的编织方法使伊朗地毯特别经久耐用。伊朗每个省出产的地毯都有自己独特的图案、花纹、颜色和织法。

  这是2016年10月1日,工人在埃及开罗传统皮革手工业区的一家工厂内处理皮革。从政府鼓励民众改变赤足习惯伊始,这片曾经繁盛一时的手工业区便见证了埃及近代文明的发展。鞣制、脱毛、染色、成型,现今当地许多家庭作坊仍沿用着旧时的手工制皮方式。

  这是2011年10月2日,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一位传统巴迪克蜡染艺人在“巴迪克峰会”上向参观者展示技艺。印尼的纺织品是其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其中的巴迪克蜡染技艺更是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巴迪克是印尼特有的一种蜡染花布,也泛指用这种花布制成的服装,印尼人把这种服装视为“国服”。


 

本文标题: “一带一路”好手艺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91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