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理学思想在徽州的传播和影响很大,并包涵诸多方面,其中对徽州民居建筑的影响也很大。朱熹除了编辑《仪礼经传通释》、《家礼》、《祭礼》、《丧礼》等文集,朱熹还在晚年编订了《仪礼释宫》,并通考了古代宫室建筑制度。现摘录其中有关民居堂室平面布局和房屋结构的片断加以分析、介绍。
一、营建宫室、“宗祠”为先
《仪礼释宫》制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正寝指住宅的正屋)。”就是说建造房屋之前,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祠堂或宗庙,它的位置要造在房屋的东边(古制以东,即左为尊)。古代建筑文献《周礼·考工记》上也有“左祖右社”之说,祖为宗庙,社为社稷坛。这一建筑形制在徽州古村落中都受此影响。如棠樾、唐模、呈坎、婺源汪口村等村落中能得以印证,祠堂都建于村口之东。
理学最讲究祭祖,“立祠堂以祭祖敬宗,续族谱为效法子孙”。并继朱熹“礼教”之道脉,派生出“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观。崇拜自己的祖宗,以广续族谱的方式让儿孙记住祖宗的功德。《歙县志·卷一·风俗》载:“邑俗重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所以营建村落首先考虑祀祖的场所,在没有形成建家祠的古代,每逢祭日合家只能在“家坛”(祭台场地)上举行祭祀仪式。
自汉以后宗祠祖庙的设置官方已有明文规定,制定《礼制·王制》的法规:即遵守“礼制”所处社会的地位而定;“天子七庙、三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届,庶人祭于寝,庶人无爵位只能祭于寝,由此形成家祠。”如《潜口民宅》中“司谏第”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系明代永乐进士汪善之孙为祭祖所建家祠,其体量与民宅相似。面阔三间,中轴线设大门,两侧另辟耳门,为三路三进制,前为天井,后为享堂、堂内供祖先牌位。徽州还有的人家将祖先灵位设在楼上厅堂,四时祭之,这种遗俗还留存至今。
自南宋后,朱子理学宗法制度森严,以“君安君之分(份),臣安臣之分,父安父之分,子安子之分”,定为“天分”即天理。徽州每一宗族都建有本族的宗祠,以奉供本姓始祖。
《仪礼释宫》还说:“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就是说在规划设计房屋时先考虑祠堂,次及牲口棚(因为祭祀时还需要用牛、羊、豕三牲)和库房(杂物库),最后才是居室。随着宗法制度的加强与完善,祠堂不仅是祭祖的圣坛,还是族人集会场所与执行族规的公庭。每一宗族中都设有族长、祠长、房长、家长之权势机构,祠堂被视为关乎宗族命脉之所在,具有不可侵犯的地位。祠堂建筑逐渐变得威严宏丽,成为村中建筑之首,“始建者力求壮丽,尽孝敬而求观瞻”。故宗祠成为显示本族力量之强大,财富之雄厚的标本。由原面阔三间之规模达到多开间多进深。如呈坎“宝纶阁”竟达到十一开间,超越故宫建筑等级制度。
祠堂前面设有广场,树牌坊,立旗杆;由棂星门进门厅,内设广敞天井式场院;享堂、寝殿(供祖先牌位),两厢祭品库马房等。使举行宗事活动功能齐全。祁门县祠堂内还设置戏台,使宗法礼祭,娱神、娱人礼乐相融。
二、建房之中心思想以“礼”
礼制之“礼”作为理学建房的中心思想,朱子言:“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非礼则无以辩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即有成事,然后治其雕楼(房屋)、文章,以别尊卑、上下之等。”可见礼制均和建筑房舍有关。
由于朱熹制定《家礼》,自南宋以来徽州各地无不遵循朱子《家礼》。徽州人们受此影响,盛兴“扩祠宇以敬宗耀祖,树牌坊以传世显荣”之风。朱熹“家礼”宣扬“忠孝节义”以“嘉功前人,效法后世”手段树旌表牌坊来表彰那些状元、孝子、节妇等。特别是《家礼》以“三纲五常”为大体,旨在“明君臣、父子、夫妇之伦”,注重主仆之分,注重妇女贞节。特别对妇女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节烈观。故徽州境内到处可见“节烈”牌坊,徽城小北街有一“节烈总坊”载有五千六百多名节妇烈女。
在封建社会为了妇女守节,别男女非礼,《孔子家语、问礼篇》曾提出“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即住宅外建围墙来分隔男妇随便见面。而朱熹的“家礼”较孔子所说的“非礼则无以别男女”更具体化。即男女不可随便见面,更不可私订终身,否则遭世人讥诽,重者体罚,竞成了徽州风俗。别小看这一句话,于是后世建造住宅时莫不绕有高大围墙。《仪礼释官》曰“堂下至门谓之庭,自门皆周以墙”,就是说自南宋后民居多构筑有庭院与围墙,从外部观之首先见到的是围墙(古称宫墙),封建时代私密性的起居生活方式较浓,同时为了安全、防盗、别男女之礼,所以住宅四周形成围墙,并籍此构成“一个宅园”。所谓昔时的居宅有“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之说,乃成后世造园设计手法的座右铭。
三、以“理在气先”定门向
朱子曰:“宫室之名制,不尽见于经(易经),其可考证富女南乡。”(《释名》乡,向也)“庙在寝东皆有堂、有门、其外有大门、宫室必面南”。也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建房要坐北朝南,因为这样可多得阳光,构成冬暖夏凉的小气候。
房屋之门多为木门,都安有门槛,出入门时有“立不中门,行不履阈”(阈音、门槛)之规矩,即不要在门中间站立(不挡道),不踩门槛为之知礼者。上述围墙处正对大门还有一垛短墙称照壁,在门内称影壁做为遮挡,也体现曲径通幽的儒雅风味。
至于阴阳中的气,《释名》曰:“阴、荫也,气在内奥为荫也;阳、杨也,气在外发为扬也。”“阴气从下而上与阳气相仵逆,物皆附阳气以茂”。因此人们喜阳恶阴,故造房时力求阳气充足,如常说的房屋取南向。
朱子又说:“为何安处,以前堂后寝、暗房、亮灶;在南向而坐(太师壁向南),以东首而寝、阴阳适中、明暗相半。屋无高(高度不宜过高),高则阳盛而明(光线强)、屋无卑(低),卑则阴盛而暗多。故明多而伤魄、暗多而伤魂,人若魂职魄阳(逆置因果关系)苟伤明暗,则疾病生焉。”这一点从明代民居可见到底层与楼层高度还保持基本相同,总体是厅堂明、房间暗、厨房亮格局。
朱子曰:“吾所(住室)四边皆窗户,遇风即闭,风息而开;吾所前帘后屏,太明即下帘,以和(调节强光)其内映,太暗则卷帘,以爱其外耀,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这也是朱熹“理在气先”之风理论在民居中的体现。
四、《仪礼释宫》所述住宅制度
《仪礼释宫》是朱子言论经典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可找到不少有关住宅制度。
1、平面:居宅总平面多作长方形,分三间,中间明间,开间较大俗称“堂”,两侧卧室。古代堂屋有东西厢名“庙”,卧室名寝,这种布局叫“一堂二内”。
朱熹是一位“风水”大儒,定基相地时讲究风水之术,“徒以远方以实广虚也,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盛,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之作,道正阡陌之界”(满足以上条件才进行规划设计)。“先办宫室,家有一堂而内,门户之闭,置器物焉(即大门关闭、宅内就很安全)。民至所居,作有所用”(作指作坊)。故古村落选址基本按照朱熹提出的生存条件。
孔子所作《易传》中也有同样的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诸大壮。”且宫室除了能避风雨外,还应该造得坚固(壮)是从实用而言。但也不能否认建筑形式与内容含义的统一,也就是美与善的统一。所为善就是道德内容也就是“礼”。“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篇》)。“和”也就是不同事物要求统一,对建筑而言,不在于房屋本身的形式美,而在于它人内容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有亲和气氛。
2、立面:朱子曰:“堂之屋南北曰架,中脊之架曰栋,次栋之架曰楣”;“凡士之庙(指正屋)五架为之,栋北一楣下有室户;中脊为栋,栋南一架为前楣,楣前接檐为庋(庋音gui),后楣以北为室与房,人君左右房,大夫、士东房西室而已。后楣之下以南为堂,以北为室与房,室与房东西相连。”以上说明天子至士的堂、室、房有广、狭,降之等级的不同。
朱子又说:“室中西南隅谓之奥;东南隅为之窔(窔音yao),东北隅为之宦(音yi)、西北隅为之漏。”因门户不当中,室内西南角为隐暗故句奥。是设卧席地方(即卧室)。《礼记·曲礼》曰:“为人子者,居不主奥。”指小辈不能当其尊处,可知奥为主人而设卧席(卧室)的地方。
室内东北角为之宦,“宦养边(指营养,徽菜有色、形、味、器、养之说),故室之东北偶为食所居”。郝懿行《尔雅义疏》曰:“古人庖厨食皆在室之东北隅,以迎养气。”可知宦为用食餐饮之处(至今建厨房在青龙首后部即东北隅位置)。
朱子还说:“北堂为妇女常处之堂(古时房屋有一面临空无墙部位称为堂),《仪礼·士》昏礼尻洗耳恭听东北堂。”郑玄注:“北堂、屋中半以北。”就是说东屋以前后分为二,其北的名“北堂”,故在家庭成员称谓上称母亲为北堂,或萱堂(现尊称人母为令堂、尊堂),此堂位于屋之东北向(靠厨房)也有称家庭主妇为“堂客”。
“堂之上东西有楹,堂东西之中为两楹间(楹常说是柱子)。一般柱子多嵌在墙身或板壁内,而此处则露明(称明间)。南北之中曰中堂,堂之东西墙为序(东序、西序),序之外谓之吏堂(东吏、西吏)。吏室之前曰厢,(东厢、西厢)。”
《仪礼释宫》还载:“寝之后有下室(即附属房舍)、火门之堂为之塾。”指的是位于围墙大门两侧的小屋(门塾)。当时取名为“塾”可能是专供子女读书的学会。《礼记·乐记》载“古之教育,堂有庠,家有塾”云云。朱熹礼学思想促使文化教育的发展,徽州办教育建学堂,书院文风兴盛,义塾、私塾更为普及广泛。“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民居之中莫不有学,有师。并以“朱子为宗,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继朱子之风”也。
五、天井“理学”观念
《理气图说》曰:“天井主于消纳,大则泄气,小则郁气。”天井为空气流通及四坡雨水漏入明堂之处,故也称为屋漏。如前文四节中说“西北隅为之漏”,屋漏之一般是指屋顶漏雨水而言。在此说法不一,郑玄曰①:“屋漏之漏与陋同音,小帐也。”此解释为简陋之所。金鹗②《屋漏解说》室之西北隅有风向、西北出牖也、日光与北风从牖中漏入,故名屋漏。《诗·大雅》:“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皆指天井而言,屋面四坡水从天井漏入明塘,形成雅致天地“屋漏空间”。
儒家崇尚不偏不倚,不损不过的中庸思想,反映在建筑布局上,“方正对称,左右平衡的形式”,天井就是构成这种对称平衡的形式,民居是家族社会伦理观念的产物,其构成功能是理学宗法服务工具,一个伦理规范的具体空间模型。《黄帝宅经》云:“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以伦之轨模”,这是住宅伦理哲学的定义。朱熹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徽州形成“礼”制,首先讲尊卑等级秩序,也就是讲礼,所谓“礼别异、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尊重礼教成为徽州民居功能布局的指导思想,大礼天地君亲师,设正堂(高堂),长辈住上屋、晚辈住厢房,女流住内院,佣人置僻处,各得其所不得僭越。子孙延绵,住宅就以天井为基本单元而延伸扩展。
再次礼乐文化在理学中有严肃的一面,也有和乐的一面;居家所为“天伦之乐”,有“四喜同堂”,是大家族追求大团结之理想,是外国人所不及。如祁门县诸口村“一府六县”大宅,歙县郑村“和义堂”之组群院落,都是大家庭宅院,其布局也是由若干天井划分为基本单元,有利于大集局、小自由的居住方式,为调剂“和乐”精神提供了便利的空间条件。天井乃中心气场,通天接地,上通天纳气迎风,下接地去污驱秽,使居住环境中不断地新陈代谢,循环流转,生机漾然。
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思想每占主导地位,哲学也不例外。朱熹在南宋时期被尊奉为圣人,朱子学术适应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需要,被供奉为显学独尊地位。由朱熹理学而形成的民居、祠堂、牌坊之徽州“古建三绝”,成为徽文化史、建筑史之教科书的实质蓝本。
本文主要以朱子文集《仪礼释宫》内容提出一些有关徽州民居上理学与建筑所反映的一点素材,作为引玉之砖,供同仁进一步研究,故对其在建筑上的玄学迷信色彩未加批判,合并陈明,谨望同仁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