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炎炎夏日,空调的使用率直线攀升,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空调。那么,没有空调的古人,究竟如何度过夏天?
1、瓦片
青瓦白墙,是大多数人心目中对古建筑的第一印象。而这层层叠起的小小瓦片中,就藏着古人避暑的秘密。
首先,瓦片间的缝隙可用于通风,自然风从瓦缝中进入屋里,屋内的热气也会从缝隙中窜走。
其次,建筑材料的选择也是暗藏玄机。利用青灰、麻刀泥等材料制成泥背,铺设在木板基层上,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可以将屋外的大量热量吸收,避免热量直接进入室内。
除此之外,一些大殿还会采用重檐式屋顶。这种屋顶极大地提高了空间高度,使热空气得以上升远离室内地面,并能从重檐之间的空隙中散出去。有风时,积聚在屋顶的热气就会被风带走;无风时,也会通过缝隙慢慢散掉。良好的透风性能,在促进室内空气循环的同时,也达到了降温的目的。
2、阁楼
重檐式屋顶虽然益处多多,但多用于官方建筑,民间建筑则不能使用。为了提高房内的空间高度,机智的百姓们设计了阁楼的形式,前后开窗,形成流动空气,不仅可以降低室温,还可以驱除空气中的湿气。
3、天井
天井的致凉原理与阁楼类似,不仅可以直接将热空气排出,同时还起到排雨和遮阳的作用。这是由于天井由高大的马头墙隔成,能够完全遮挡阳光。从早到晚,阳光几乎透不进来,是古人夏季纳凉的好去处。
4、夏房
古人避暑时,也是通过房屋改造来进行降温,相当于今天的“空调房”,古时被称为“夏房”。在唐朝,皇宫中有专门避暑的宫殿,叫含凉殿。史书记载,室内和殿宇四周安装着水力转动的风扇,水管直通屋檐,转动的风扇将檐上流下的水滴激成大片的水雾。即使在炎热的夏天,含凉殿店内也凉爽至极。
5、窟室
就是古代的地下室,可供藏酒纳凉娱乐之用。“窟”,古称“孔穴”,字面意思就是洞穴。热的空气密度小,向上漂,冷空气密度大,就被挤下来。而且地下室在地下,不会受到太阳的照射。因此,这种窟室,不用制冷,不需冰块,就能达到降温作用。
6、土空调
在古代,有条件的人可以在厅内或是需要的房间挖一深井,上面用盖子盖妥,盖子上凿孔,夏天便有冷气从下面出来。由于水是恒温的,夏季,水温低于室温,掀开便可送凉风;冬季水温高于室温,出的风及成了暖风。不得不赞叹,古人的设计真的是精妙绝伦。
7、长廊
古代园林或庭院内常常可以看到长廊,连接庭院或各建筑,其初衷是作为遮阳避雨的通道,为居住者提供便利。但这种连廊一般不会做成笔直的,而是九曲十八弯的回廊,这种曲径通幽不仅是为了好看,更是由于回廊里可以生成穿堂风,在夏季可通风降温。
8、冷巷
也称青云巷,在岭南长期湿热的气候下,通风致凉比直接遮阳、隔热更为重要,而冷巷,正是加强自然通风的核心构件,是两墙之间狭窄的露天通道。
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建筑的巧妙设计,为古人们的凉爽一夏,可谓是贡献颇多,这些高颜值又实用的建筑,充分体现着古代人民的智慧,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形,还在于其所保留下来的古迹以及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