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的墙体,包括干摆墙、丝缝墙、淌白墙等多种类型,有的民间建筑还有糙砖墙、碎砖墙、石墙和土坯墙等等。而官式建筑的砌筑方式多为干摆墙及其简化做法,本期推送就以干摆墙为主,兼及一些规格较低的做法,介绍古建筑墙体砌筑的讲究。
一、摆墙面
干摆墙的砌筑即“磨砖对缝”法,一般用于官式建筑的墙体下碱或重要部位,重要的建筑也有“干摆到顶”的做法。
先将基层清扫干净,然后用墨线弹出墙的厚度、长度及八字的位置、形状等。再根据设计要求,按照砖缝的排列形式(如三顺一丁排法)进行试摆即“样活”。
1、弹线、样活
摆第一层砖、打站尺;在抹好衬脚的台明上进行摆砌,砖的立缝和卧缝都不挂灰,即要“干摆”。砖的后口要用石卡垫在下面,即“背撒”。
背撒时应注意:
(1)石片不要长出砖外,即不应有“露头撒”。
(2)砖的接缝即“顶头缝”处一定要背好,即一定要有“别头撒”。
(3)不能用两块重叠起来背撒,即不可有“落落撒”。
干摆墙应用广泛,南方为了防腐,以砖结构为主的园林墙体中经常用到
2、背里、填馅
如果只在外皮干摆,里皮要用糙砖和灰浆砌筑,叫做“背里”。如里、外皮同时干摆时,中间的空隙要用糙砖填充,即“填馅”。无论是背里还是填馅,均应注意下列几点:
(1)应尽量与干摆砖的高度保持一致,如因砖的规格和砌筑方法不同而不能做到每一层都保持一致时,也应在3-5层时与外皮砖找平一次。
(2)背里或填馅砖与干摆砖不宜紧挨,要留有适当的“浆口”,浆口的宽度应为1-2厘米。
北方规格较高的四合院也经常用到干摆,更多的情况是墙体下碱干摆,上身淌白或丝缝
3、灌浆、抹线
灌浆要用桃花浆或生石灰浆。浆应分三次灌,第一次和第三次应较稀,第二次应稍稠。灌浆之前可对墙面进行必要的打点,以防浆液外溢,弄脏墙面。第一次灌浆时一般只灌1/3,叫做“半口浆”。第三次叫“点落窝”,即在两次灌浆的基础之上弥补不足的地方。灌浆既应注意不要有空虚之处,又要注意不要过量,否则会把砖撑开。点完落窝后要用刮灰板将浮在砖上的灰浆刮去,然后用麻刀灰将灌过浆的地方抹住,即“抹线”,又叫“锁口”。抹线可以防止上层灌浆往下窜而撑开砖,所以这是一道不可省略的工序。
虽然水泥砂浆的强度很高,但却会在凝固中收缩,造成墙体内部空虚,降低干摆墙的强度,所以并不适用于做干摆墙、丝缝墙的灌浆材料。
4、刹趟、逐层摆砌
在第一次灌浆之后,要用“磨头”将砖的上棱高出的部分磨去,即为刹趟。刹趟是为了摆砌下一层砖时能严丝合缝,故应同时注意不要刹成局部低洼的情况。
延庆龙王庙内山墙,墙上身的剥落是壁画的底,也可见上身和下碱的砌筑方式不同,在干摆墙的下碱,没有壁画
摆砌时应做到“上跟绳,下跟棱”,即砖的上棱以卧线为标准,下棱以底层砖的上棱为标准。摆砌时,砍磨得比较好的棱应朝下,有缺陷的棱朝上,因为缺陷可在刹趟时去掉。最后一层之上如果需退“花碱”(“墙肩”),应使用膀子面砖(膀子面朝上)。
摆砖时如发现明显缺陷,应重新砍磨加工。露明部分的四个角若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允许将一个角凸出墙外,即允许“扔活”,但不得凹入墙内,否则将不易修理。
干摆墙要“一层一灌,三层一抹,五层一瞰”,即每层都是灌浆,但可隔几层抹一次线,摆砌若干层以后,要适当搁置一段时间(一般要经过半天)再继续摆砌。
5、打点修理
干摆墙砌完后要进行修理,其中包括漫干活、打点、漫水活和冲水。漫干活是指用磨头将砖与砖接缝处高出的部分磨平。打点即用砖面灰(砖药)将砖的残缺部分和砖上的砂眼填平。漫水活是用磨头沾水将打点过的地方和漫过干活的地方磨平,再沾水把整个墙面揉磨一遍,以求得色泽和质感的一致。以上过程可随着摆砌的进程随时进行。
冲水是用清水和软毛刷子将整个墙面清扫、冲洗干净,显出“真砖实缝”。冲水应安排在墙体全部完成以后,拆脚手架之前进行,以免因施工弄脏墙面。可见干摆墙全程都禁止在墙面上用深月白浆等涂刷墙面。
二、丝缝墙面
丝缝墙又叫“撕缝”“细缝”,撕缝不用在墙体下碱、槛墙、台帮等处,而是作为上身部分和干摆组合,也用在山花板、台基象眼等处。
丝缝与干摆的砌筑虽然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做法上也有一些不同:丝缝墙的砖与砖之间要铺垫老浆灰。灰缝一般为3-4毫米。清中期以前丝缝较宽,不小于4毫米,民国以后灰缝逐渐变细,大多不超过2毫米。而且丝缝墙一般不刹趟。
老浆灰制作要点
如果说干摆砌法的关键在于砍磨得精确,那么丝缝砌法还要注重灰缝的平直、厚度一致以及砖不得“游丁走缝”。
丝缝墙砌好后要“耕缝”。耕缝所用的工具:将前端削成扁平状的竹片或用有一定硬度的细金属丝制成“溜子”(如可用自行车上的车条制成)。灰缝如有空虚不齐之处,事先应经打点补齐。耕缝要安排在漫水活、冲水之后进行。耕缝时要用平尺板对齐灰缝贴在墙上,然后用溜子顺着平尺板在灰缝上耕压出缝子来。耕完卧缝以后再把立缝耕出来。
园林花墙,下碱丝缝,上身淌白
三、淌白墙面
淌白既是一种砖的加工方法,也是砌筑方法。淌白墙是砍磨类砖中最简单的一种,多见于财力有限的小式建筑、园林建筑和宗教建筑中。为了营造出墙体的变化,一般下部为干摆,上身四角为丝缝,墙心为淌白。
淌白墙要用淌白砖,即要用淌白拉面(糙淌白)或淌白截头(细淌白)砖。用月白灰打灰条(灰只抹在砖棱上)砌筑,灰缝厚4-6毫米。每层砌完后要用白灰浆灌浆。
淌白墙砖缝处理一般采用“打点缝子”的方法。淌白墙打点缝子要用深月白灰或老浆灰。且应使用小麻刀灰,即灰中的麻刀含量应适当减少并应将麻刀剪短。
打点缝子的方法:用瓦刀、小木棍或钉子等顺砖缝镂划,然后用专用工具“鸭嘴”或小轧子将小麻刀灰“喂”进砖缝。灰应与砖墙补平并轧平。然后用短毛刷子沾少量清水顺砖缝刷一下,叫“打水茬子”。这样既可以使灰附着得更牢,又可使砖棱保持干净。
四、墙砖的排列
传统建筑墙体砖的排列方式有卧砖、陡砖、甃砖、空斗和线道砖等几种。以上各种方式以卧砖最为常见,它的砖缝形式也最多,常见排列形式是十字缝和三七缝(三顺一丁)。这些都是明清的官式做法。并且现代常用的“满丁满条”即一层顺砖一层丁砖的墙面不是古建筑的砖缝形式,只适用于仿古建筑,不适用于古建筑。
同时,由于十字缝摆法是各种摆法中砖缝数量最少的,而干摆墙的效果就是要以看不出灰缝为最佳,砖缝越少干摆就越好做,所以干摆墙多用十字缝。三七缝或“三顺一丁”的墙体拉结性好,即每砌三个顺砖,再砌一个丁砖,上下两层顺砖的错缝位置应该在砖的3/10处,即“三七缝”且丁头砖必须在第二块顺砖的正中间,不能“偏中”。
古建筑的墙体虽然外观类似,但内部依然是富于变化的,而这种种砌筑方法也无不凝聚着传统工匠日积月累的经验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