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清朝历史剧中,常会听到不同时期、不同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
那很多人肯定会有一个疑问,这宁古塔究竟是一个什么地方?
其实,这宁古塔不是一个“塔”,而是满族的发源地,清皇族的老家。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出身于建州左卫贵族家庭的努尔哈赤,因其祖父觉昌安、父塔克世在明军围攻古勒山之战中被误杀,以报祖父、父仇为名,以塔克世“遗甲十三副”起兵,开始了他统一女真各部的战斗,在短短十几年内就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此后,他们一鼓作气,开始了统一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各部的活动。
到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努尔哈赤派大将额亦都率部击败了扎库塔部落(现宁古塔地域),逐步统一了牡丹江流域,完成了对女真窝集部及其他女真部的招抚。后金政权初步完成了统一东北女真各部的伟业。建州兵在统一宁古塔时,还成功地击败了虎尔哈人的进攻,并以宁古塔为基地,向北往黑龙江下游,向东往乌苏里江流域进军。宁古塔成为后金东部的军事、政治重镇。
清代中期宁古塔图
但你肯定想象不到的是,即使是作为军事重地的宁古塔,到了清代顺治年间,仍是“居民不过数家,依山而处,后移此城,故至今仍之。”这里的“不过数家”,就是当地没几口人居住的意思。
这种说法,可在满语中找到佐证。满语中的宁古塔,由“宁衮塔坦”引申而来,“宁古”汉译为“六”,其义为“六窝铺”。“塔”(特)为满语“居址”之意,宁古塔也就是六个部落(也有传言,这六个部落是清朝远祖六兄弟的聚居地)。
正是这样一个植根于生活,带浓郁民俗气息的词汇,在历史长河中,由努尔哈赤驻兵,和清初设治宁古塔昂邦章京(将军),而演变成威震东疆,叱诧风云,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蕴涵的地名——宁古塔。
那么,为何清朝朝廷在流放犯人的时候,特意选择宁古塔呢?
因为这里要多可怕有多可怕!!
宁古塔在大东北的最北边,气候极其寒冷,明朝人王家祯在《研堂见闻杂录》书中写道: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研堂见闻杂录》称: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
简而言之,宁古塔的天气,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
不过,这让人发怵的偏远之地,也不是你想到就能到的。从北京到宁古塔,4000里路。这是一趟长达四个月的迁徙,每日50里,日日无歇。交通发达的今天,50里不过半小时车程,但几百年前,对于只靠双脚,又身带枷锁的流人来说,却是极大的考验。
方家富有,买通了押送的差役,得到一定的照顾。但那些携妻带子,又被抄了家的,没有几个人能熬过这死亡之路,即便到了宁古塔,会发现,这才是真正痛苦的开始!!!!
人烟荒芜的东北边境,每年只有5月是暖和的,8月就开始入冬,“宁古严寒天下所无”。
想逃跑也不可能,森林、沼泽、野兽是这里的特产。跑不得了多远就会迷路,最后不是被冻死就是被饿死,最后喂饱了野兽。
不过,清朝始祖能过日子的地方,你们南边来的就那么矫情?住不下去?
还真有住得下去的。
当年被流放宁古塔的著名人物之一方拱乾却苦中作乐,将其作为文化考察对象,在宁古塔的3年中写出了《宁古塔志》,是此地的第一部风物志,成为后世研究东北的珍贵资料,至今仍被地域文化研究者称道。
许是因为宁古塔作为流放地的“名声”太大,人们渐渐形成了刻板印象,而忽略了它的另一面。《宁古塔纪略》一书中有记载:
“凡宁古山川土地,俱极肥饶,故物产之美,鲜食之外,虽山蔬野蔌,无不佳者。皆无所属,任人自取。”
特别是到了夏季,这里天气凉爽、空气清新,称之为世外桃源也丝毫不为过。
宁古塔新城所在地宁安市素有黑龙江“小江南”之称,牡丹江穿城而过,让这里有着别样的风光。特别值得一去的是境内的国家5A级景区镜泊湖景区。位于牡丹江上游的镜泊湖是火山喷发的熔岩冷却后形成的熔岩堰塞湖。由于镜泊湖是因牡丹江被阻塞而形成,所以它有别于一般湖泊形状或圆或弯,在群山环抱之中蜿蜒曲折,犹如一条宽窄相间的玉带镶嵌其中。在百里长湖的北端,便是著名的吊水楼瀑布。每年8、9月丰水期时,上游的镜泊湖水在这里一泻而下,声震如雷。
“话远古缺不了肃慎,说盛唐少不了渤海,论金清离不了宁古塔。”
宁古塔,一个承载了太多历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