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戏楼建成于清初顺治十三年(1665年),最初是在亳州的山西、陕西两省的药商集资兴建的大关帝庙,亦称山陕会馆,后来在在院内大关帝庙前修建了一座华美的戏楼,当地人称为“花戏楼”。从清顺治年间大关帝庙的建成,到康熙十五年戏楼的落成、乾隆三十一年的扩建,从最初虔诚朝拜、进香拜佛的大关帝庙,到商贾乡党的事务商议、友好联谊的山陕会馆,以及雅俗共赏、戏曲娱乐的戏楼,三种文化的融合、三种功能的叠加、三种名称的嬗变,见证着花戏楼三百年的历史沧桑,折射出花戏楼厚重的历史文化,体现出花戏楼淳厚的人文情怀。
花戏楼以大关帝庙为主体建筑,由张飞庙、岳飞庙、朱公书院、火神庙、粮坊会馆、咸宁寺、糖业会馆等组成的古建筑群。历经三百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这里依然保存完好,对研究中国清代早期、中期建筑艺术和戏剧的发展、雕绘艺术的精华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花戏楼:“三绝”闻名于世
花戏楼有"三绝":第一绝是正门前的两根铁旗杆。第二绝是花戏楼山门是一座仿木结构的三层牌坊式建筑上面闻名天下的立体水磨砖雕。第三绝是虽历经岁月风霜却仍色彩艳丽的木雕。
铁旗杆,未解之谜
未进入花戏楼,远远的就能够看见两根铁杆屹立。慢慢靠近花戏楼,铁旗杆上的风铃声清脆悦耳。花戏楼入口处左右两侧屹立的这两根铁旗杆正是花戏楼的第一绝。铁旗杆的每根的重量有近十五吨,高度16余米,伫立于地面,耸立于云端。每根旗杆上悬挂着二十四只铁风铃,象征二十四节气,每当微风拂动,会发出悦耳的叮咚声。旗杆分五节每节分铸八卦蟠龙等图案,每根旗杆插入十二面铁旗。这些构思巧妙,以及史无前例的工艺被称为花戏楼“一绝”,但是这对旗杆的铸造工艺和竖立办法至今仍是未解之迷。
砖雕,国家宝藏
在2013年,央视四套《国宝档案》第0608期《亳州寻珍——清代花戏楼砖雕》,详细的介绍了花戏楼的第二绝:砖雕。花戏楼的砖雕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到底凭什么能够成为“国宝”呢?
大关帝庙山门正面墙壁有三门通道,分别是正门、钟楼和鼓楼。整面墙壁上面镶嵌着闻名天下的立体水磨砖雕,玲珑剔透,琳琅满目,全部手工雕琢,砖雕有52幅作品,共雕人物115个,禽鸟33只,走兽67只,雕刻的内容有《三顾茅庐》《白蛇传》《郭子仪做寿》《吴越争霸》《达摩渡江》《老君炼丹》《魁星点元》等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
花戏楼的砖雕,属晋派微雕艺术,同时吸纳了徽派精巧玲珑、刀法严谨的雕刻工艺。即使是现在的砖雕雕刻工艺也不一定能雕刻出这般工艺,更何况是300多年前纯手工雕刻呢?很难想象三百多年前,在砖体尺寸本身没有多大,匠人们竟然可以雕刻出如此栩栩如生,跃然墙上的砖雕。从亭台轩榭,到人物故事,再到山峦城池,从近景到远景,多层镂空雕刻技术,和现代3D立体相比也毫不逊色。
木雕,历经百年仍色彩亮丽
花戏楼因一座戏楼而得名,当然要说说这座戏楼,还有第三绝“木雕”。从大关帝庙山门径直往里走,一座醒目的悬空建筑,便是花戏楼。六根青石的木柱支撑着戏台。戏台两侧柱上有一副楹联,上联“一曲阳春唤醒千古梦”,下联“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仔细的揣摹此联,你会发现它对人生、对世俗的大彻大悟,感悟人世间的真善美。
戏台上方绘有“龙凤呈祥”、“鹤舞朝阳”、“鹿灵献寿”等九幅彩绘图案。戏台上的抱住之间有两重大枋,枋上垂莲悬狮猿猴,隔成两段或三段,每段都是大木透雕,层次非常分明。整个戏台的木雕,里里外外、大大小小有600多个人物之多,每一个都精雕细琢、精细到入木三分、栩栩如生。木雕的内容主要是三国戏文十八出,比如《长坂坡》、《七擒孟获》《击鼓骂曹》、《三气周瑜》、《空城计》、《千里走单骑》等等。这里的木雕虽然历经两百多年的历史风霜,但是色彩仍然艳丽,成为花戏楼第三绝。
依然花戏楼
戏台向两侧延伸,两边是两层楼的包厢,供当时贵客听戏、饮茶、会务。戏台是生旦净末丑的舞台,观众席是听众呐喊喝彩的地方。古时,戏台没有先进的音响设备,也没有现代化的乐器,有的是演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扎实功底,以及崇尚戏曲的听众。即使三百多年过去了,这里铁旗杆在,砖雕在、木雕在,花戏楼依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