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王府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曾任吏、户、刑两京四部尚书王国光及其家族数代相承建造的大型官居建筑群,其内部阁楼高耸,古庙森严,官宅豪华,民居典雅,现保存完好的官宅民居四十余处,涵盖了居住、宗教、祭祀、文化、商业等建筑类型。其民居文化包括了我国现存并仍然能够居住使用的各个朝代建筑。
从我国存世最古老的元代民居,明清两代留存官居宅,到民国时期中西合璧风格的“樊家庄园”在这里无不具备。被古建专家称为古村落保护的杰出典范。
樊氏宗祠
樊氏宗祠位于樊圃新院大门之正前方,为两进院落,大门建于庄河北岸,门外建有砖石结构照壁一座,雕刻精美,穿门而过,沿院内甬道可直通二门,二门建于高台之上,并于门楼上重点作木雕装饰。“樊氏宗祠”四字是时任阎锡山秘书长的贾景德所书。贾景德,沁水端氏人,由樊家资助考中清末进士,曾出任国民党中央铨叙部长和行政院副院长之职。
贾氏对樊家始终身怀感激,在其出任阎锡山政府秘书长之后,当年就举荐樊次枫为秘书处副处长,樊次枫曾于民国七年当选国会众议院议员,樊家现存的多处楹联、牌匾、及墓地碑文均出自贾景德之手。
在樊氏宗祠二门左右分别题有忠、孝二字,中间垂花门上题有“绳祖武”三字,绳字在这里是延续的意思,武指脚步,三个字合起来就是继承先人的思想,延续祖先的脚步。
天官府
天官府位于庄河南岸,也叫冢宰第,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对明王朝“万历中兴”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国光于万历初年建造的人文府邸,明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以内阁和六部互相牵制的一种体制,六部又以吏部为首,在我国古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都有各自的别称,他们分别对应的别称就是天、地、春、夏、秋、冬,吏部尚书被称做天官,户部尚书被称作地官,礼部尚书被称作春官,依次类推,所以我们当地老百姓又把王国光的府第称作天官府。
天官府原来为东西两处院落,为棋盘四院式院落格局,东院及西部石牌坊于清末塌毁。现仅存西院,在西院背后原来有高大巍峨四柱三门的石牌坊。在天官府门洞上方我们可以看到一块“尚书”匾额,这是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王国光升任户部尚书后,万历皇帝命当时巡抚朱笈为王国光题写,由阳城知县李栋所立。
现存达尊堂、听泉居、藏兵洞等建筑。内部阳台式楼阁建筑形制相传是王国光任吴江知县时引进的南方建筑风格,是晋东南地区早期楼道建筑的雏形。
司徒第
司徒第为王国光之堂弟,嘉靖丙午科(1546年)举人,官至户部陕西清吏司郎中王道建造的府第。
大门上方可以看到“奉政大夫户部陕西清吏司郎中王道”的匾额,(注:官职相当于现在财政部分管陕西司的司长职位。)二门门额题有“司徒第”三个字。后宅五层插花楼于早年拆毁,现存过厅及东西厢房均保护完好,厅前有雕刻精美的月台一座,为明代原物。院内至今尚存明代栽植的古腊梅一株,每当冬季,满树黄花争奇斗艳,数十米之外尚能闻到阵阵清香。
炉峰院
炉峰院因建于村南香炉峰上而得名,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包括高媒祠、三教堂、关帝庙及马房院四部分。古时,这里是上庄村社所在地,亦为村周文人雅士活动之所,王国光少年时曾读书于此。王国光荣升吏部天官后回乡省亲,重游此地,见庵后山峰峭立,松柏苍翠,状似庐山之香炉峰,遂将此庵命名为炉峰院,故民间对这座山有小庐山之称。
据碑文记载,曾于明正德、万历,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等年间进行过大规模的补修与扩建。明清两代“南庵晓钟”和“炉峰夕照”均为王府八景之一”,为一方名胜。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被世人所排,寄居村内举人王洽家时,曾游于此地。清代诗人樊梅轩先生游览此地曾留下“云房仙阁背山凹,山顶飞泉落涧斜。长日道人无个事,小松闲处种桃花。”的诗句。
在炉峰院可以领略到“炉峰三宝”。所谓的“炉峰三宝”就是——贤碑、白松、铁圪道。
樊家庄园
樊家庄园建于清末,现有规模成型与民国年间,是民国初期时任山西省绥靖公署秘书处副处长的樊次枫于1912——1920年修建的,该院落群容东西方建筑于一身,充分体现了民国时期的民居风格。共由新院、樊氏宗祠、花园等处组成。整个建筑群随着地形北高南低,与地形良好结合,新院入口设在东南角,是四大八小的平面格局,正房三开间,有外檐廊,正方与耳房之间有楼梯可达正房二层,厢房与耳房间有楼梯可至倒座二层,厢房与倒座之间设有几腿照壁门头。
在樊家庄园大门上方保留有精美的福禄寿三星和八仙过海的木雕,为民间木雕艺术精品。门额上方“樊圃”二字为清末进士,山西近代著名书法家洪洞张衡玉老先生所书。走入大门,迎面可见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筑,它把我国传统的月亮门与西洋欧式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这和樊府主人任职期间主要负责外宾接待工作,受西方文化影响不无关系。穿过月亮门和后面的“乐琴书”门楼,是樊家的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