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最长的连梁式石板平桥是安平桥,它桥长2255米,宽约3.5米。这座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境内,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历时14年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竣工投入使用。因桥长五华里,故俗称“五里桥”,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美誉。1961年,安平桥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平桥历经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民国17年(1928年)1月,因安平桥毁坏,踊跃募捐,重修安平桥;1981年2月,安平桥依原状进行全面翻修开工;1985年5月,安平桥翻修竣工;2007年底,安平桥抢险加固工程开工;2009年7月24日,安平桥抢险加固工程验收投入使用。
安平桥总长2255米,宽约3.5米,桥台2座、桥墩360座,其中长方形墩290座、单尖墩44座、双尖墩26座。桥板总计2308条,其中四板5间、五板17间、六板171间、七板167间、八板1间。
安平桥与万安桥同属于“长桥浅基”的梁架式石桥,既吸取了万安桥的建桥方法,又不照搬其经验。安平桥的桥墩基础采取更科学的“睡木沉基”法,睡木沉基是继万安桥创造的筏形基础后又一可贵的创造,既简单方便,又省工省料,是当时先进的筑基建桥技术。由于桥跨越中亭港、西姑港、水头港等多个港道,而港道有深有浅,水流有缓有急,因此,设计者非常注意滩土地质的特点,根据海潮洪水的流速和流向的不同,设置桥墩的位置和形状。桥墩筑成长方形、单边船型及双边船形三种。单边船形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方形,设于较缓的港道地方;双边船形墩,两端成尖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而较宽的主要港道。
安平桥上原有五座桥亭,即超然亭、海潮庵、泗洲亭及其东西两旁的两座路亭。超然亭位于桥头,现称“水心亭”,又名“桥头亭”,其前身原是佛宫,桥成时改为亭,内祀观音,后焚毁,明清间两次重建,现在又在扩建。海潮庵原在桥尾南安水头处,后废,现存为民国初重建,近年又加以扩建,内也祀观音。泗洲亭,原称水心亭,位于桥之中部,又是晋江、南安的分界处,故俗称中亭”,系桥成时所建,后又多次重修或重建,现存是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修的,本祀泗洲佛,后祀观音。亭的石柱上有对十分引入注目的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据传说,上联为僧智渊所撰,下联是黄护所撰,而直到明万历年间重修安平桥时,黄护的后裔黄承恩才将之镌刻在石柱上;如今所见到则是清同治五年重立的。亭的四周和墙上还立有明至现代重修安平桥的碑记十四方;亭前又立有二尊1.60米左右的石雕武士像,披盔戴甲,手执长剑,形态威武,风格古朴。该亭东西两旁各有一座路亭,耸立于桥身之中,供行人憩息。原亭早已毁圮,今之所见是八十年代修桥时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