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水是玄学还是科学?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5-08 14:04:34  来源:新浪网
核心提示:泰州中国传统建筑风水文化博物馆坐落于凤城河风景区三水湾街区的中段,整体格局呈明清泰州民居风格,位置处于山的南边、水的北边――这在“风水”中称为“前有照后有靠,水似玉带缠在腰”。

   官员:为风水文化正名


  泰州中国传统建筑风水文化博物馆坐落于凤城河风景区三水湾街区的中段,整体格局呈明清泰州民居风格,位置处于山的南边、水的北边――这在“风水”中称为“前有照后有靠,水似玉带缠在腰”。


  博物馆内,设有序厅、风水文化常识厅、五行体验厅、办公风水厅、名人古籍厅、家居风水厅,通过器物、图片、沙盘、多媒体等进行阐释和展示,游人可以由此对传统建筑风水文化有一个全新了解和直观认识,还可以通过罗列家居和办公建筑环境的利弊,观察建筑特点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绵延几千年,即使在当代亦受国际上高度关注。泰州市旅游局局长、凤城河景区管委会主任刘宁介绍,新建的泰州风水文化博物馆,旨在为人们如何营造舒适的居住、办公环境提供建议和指导,也为国际环境风水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平台。


  在博物馆揭牌仪式上,泰州市副市长杨峰致辞说,中国传统建筑风水文化是先民长期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值得传承和借鉴,建馆集中展示,为的是让大家正确认识建筑风水文化。因此,泰州此举也是在“为风水文化正名”。


 

  专家:填补学术空白


  从考古资料看,中国风水文化源于夏代,商周时期出现专业的“卜宅”“相宅”活动。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相继盛行一时,奠定了建筑风水文化的理论基础。汉代产生“图宅术”和“图墓术”之后,建筑风水文化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著名古建筑专家和风水文化研究学者罗哲文、王玉德、刘策、高友谦等人应邀出席揭牌仪式和专题论坛。国家住建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中国民族建筑文化研究会也派人与会。


  “我多年来一直在想,中国能否有地方来建一个风水文化博物馆?当泰州凤城河景区的领导找到我,提议到泰州来建,我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终于有人来做这个事了。来之不易啊……”这是著名古建筑学家、87岁高龄的“国宝级”学者罗哲文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席话。


  与会专家学者还就“宜居城市与风水文化”等课题进行了探讨,一致认为,这个博物馆辩证地研究中国风水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水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填补了相关学术和旅游资源的空白。


 

  关键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中国传统建筑风水文化博物馆,为何落户泰州?


  中国的风水学起源,可以追溯到《易经》,而古泰州青墩遗址发现的刻画符号被国内专家认为是易学的初始符号。对此,罗哲文评价说,在泰州这个“风水宝地”建造风水博物馆,对弘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都有很大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风水,实际上就是关于如何考察地质、地形、地貌、环境和景观的学科,体现了国人对‘天人合一’哲理的不懈追求。当然,在封建社会中,建筑风水难免掺杂一些迷信,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罗哲文认为,这门学科的主要目的,就是营造一个美好的人居环境,从大的方面讲,一个村镇,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布局;以小的方面讲,室内环境的布置都和“风水”这门学科有关。


  罗哲文建议,今天的城市规划设计、村镇建设环境选择、具体建筑物布局、室内外装饰,都可以从建筑风水文化中找到“可供参考”的东西,其目的,是让设计、施工更为合理,让人们的生活环境更为舒适,让人与自然能更好地共处。


 

本文标题: 建筑风水是玄学还是科学?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94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