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为啥此时要吃秋菜、竖鸡蛋?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09-22 10:18: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李玉素
核心提示:“白露秋分菜,秋分寒露麦。”秋分是二十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随着它的到来,天气变得更加凉爽,秋意越发浓郁。放风筝、竖鸡蛋,秋分的民俗图鉴是怎样的?为何说秋分“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秋分到来时,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日至24日。《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白露秋分菜,秋分寒露麦。”秋分是二十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随着它的到来,天气变得更加凉爽,秋意越发浓郁。


  放风筝、竖鸡蛋,秋分的民俗图鉴是怎样的?


  为何说秋分“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秋分到来时,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日至24日。《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的含义有两个。简单来说,其中之一是昼夜时间均分,各12小时;再有便是气候由炎热真正转为凉爽。中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起始,秋分日正好居于秋季90天之“中”,所以,也有平分秋季的意思。


  秋分到来提醒着人们关注农事活动。《四民月令》中写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也就是说,秋分正是收获的大好时节。


  它曾是传统的“祭月节”?


  据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提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在另外一种说法里,则认为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即祭拜“月神”,在整个仪式中,要设大香案,摆上月饼、红枣等,全家要依次祭拜月亮,希望能得到福佑。


圆月高挂上空。 泱波 摄


  更有观点认为,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中秋节的由来也与此有关。


  不过,民俗专家王娟提出,其实祭月之礼自古就有,根据《礼记·祭义》的记载,古人“祭日于坛、祭月于坎”,而这里所谓的坛和坎就是祭祀日月的场所。


  但是,祭祀日月的仪式历来都是国家礼制、国家大事,这些仪式庄重、严肃,过程繁琐复杂,气氛也过于沉重,拘谨,很难将民间传统节日与国家祭祀行为连在一起,因此,中秋源于祭月仪式的说法需要进一步商榷。


  饮食图鉴:喝“秋汤”、吃汤圆


  此外,据说在岭南地区,有个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


  所谓“秋菜”其实是一种野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叫做“秋汤”。人们认为,这样有益于身体健康。


  在饮食上,古人认为秋属肺金,为了顺应自然天时,秋日要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食品,适当多吃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


  另外,为了犒劳一年的辛劳,过去在秋分这天农民要按习俗放假,有的地方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煮一些不用包心的汤圆,搁在田边地坎“粘雀子嘴”,防止它们来破坏庄稼。


  放风筝、竖鸡蛋


  俗话说“秋高气爽”,此时天气变得凉爽宜人,孩子们往往会去放风筝。


同学们在玩“竖蛋”的趣味游戏中过秋分。成阳 摄


  也有说法认为,秋分时会出现挨家挨户送秋牛图的,送图人还会说一些不违农时之类的吉祥话,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


  此外,王娟说,秋分也可以玩“竖鸡蛋”的游戏。其道理和春分一样,“秋分到,蛋儿俏”,秋分也是昼夜等长,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这一天,总有人愿意尝试“立蛋”的试验。

 
标签: 秋分

本文标题: 秋分为啥此时要吃秋菜、竖鸡蛋?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9537.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