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 | 云淡风清 秋意渐浓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09-22 13:08:12  来源:古建家园  作者:琉璃
核心提示:今日秋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也就是说,秋分把整个秋季平分为前后两段。“吹来何处桂花香,恰今日、平分秋色”,秋分是一个充满诗意,值得期待的节气。

  今日秋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也就是说,秋分把整个秋季平分为前后两段。“吹来何处桂花香,恰今日、平分秋色”,秋分是一个充满诗意,值得期待的节气。


  在秋分节时,气温会逐渐下降,“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感觉会更加明显,而且昼夜温差会逐渐加大,早晚气温低,午后随着太阳升起,气温将迅速回升,昼夜温差普遍高于10℃以上。秋分时节,各地将很快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会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会下降,要注意早晚及时添加衣被。



  秋分三候


  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一候是说秋分后阴气开始比阳气更加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二候中的“坯”是细土,是说由于天气变冷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将洞口封起来。三候“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水气蒸发快,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


  秋分习俗


  “竖鸡蛋”习俗的玩法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在岭南地区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秋分时有的地方有挨家送秋牛图的习俗。这种图是把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秋分饮食


  秋季进补,蟹肉最佳。“秋风起、蟹脚痒”,秋季的蟹肉是最肥嫩的,而且还有一定的医疗功效。秋天燥邪严重,吃些凉性的蟹肉,对于体内有热、爱上火的人而言,便可起到祛火除燥的作用。须注意不宜过量食用。


  山药排骨汤是一种家常汤品,口味新鲜,可补肾养血,增强免疫力,营养价值丰富。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


  栗子和红烧肉结合在一起,能使各自的美味都得到发挥,栗子吸入了红烧肉的油腻和浓郁的气味,绵绵地更好吃。在做的时候可以用可乐代替水,可乐里的焦糖可使肉产生红亮的色泽,味道也更好。



  百合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脱甲秋水仙碱和钙、磷、铁及维生素等,是老幼皆宜的营养佳品。中医用百合作为止血、活血、清肺润燥、滋阴清热、理脾健胃的补药。将百合洗净煮熟,放冰糖后冷却食用,既可清热润肺,又能滋补益中。


  大枣性味甘平,入脾胃二经有补气益血之功效,是健脾益气的佳品。中医常用大枣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失眠等症,它具有保护肝脏、降低血脂等作用。不过,大枣虽然味甘、无毒,但性偏湿热,故不能多食。


  自2018年起,“秋分”在现代又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中国农民丰收节”,颂扬农民群众勤苦劳作,传递丰收的幸福感。秋分节气,意味着大地进入了秋色正浓的阶段,一起迎接这收获的时节吧~


 

本文标题: 今日秋分 | 云淡风清 秋意渐浓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953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