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东天山南麓是闻名世界的葡萄之乡——吐鲁番,在吐鲁番盆地北缘的木头沟河绿洲上,有一座占地面积200万平方米的巨大的古城遗址——高昌故城。高昌故城,在维吾尔语中称为“亦都护城”,也就是“王城”之意。《北史•高昌传》中称它因“地势高敞,人庶昌盛”而得名高昌。它历经风吹雨打,依旧历久弥坚;经受霜雪锻打,依旧挺拔巍峨。彰显着凌厉的风骨,透露出高傲孤独。像一个定格在戈壁瀚海中的精神丰碑,述说着历史的沧桑,回味着远去的繁华。
高昌故城遗址坐落在吐鲁番市东面约四十公里的哈拉和卓乡,北距火焰山南麓的木头沟沟口(胜金口)6.5公里,东距鄯善县城55公里。《汉书》中最早提到“高昌壁”,始建于公元前一世纪,为西汉王朝在车师国境内的屯垦戍边部队所建。汉、魏、晋历代均派有戊己校尉此城,管理屯田,故又被称为“戊己校尉城”。史载公元327年,前凉张骏在此“置高昌郡,立田地县”。继之又先后为河西走廊的前秦、后凉、西凉、北凉所管辖。公元442年,北凉残余势力在沮渠无讳率领下“西逾流沙”,在此建立了流亡政权。公元450年,沮渠安周攻破交河城,灭车师前国,吐鲁番盆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遂由交河城完全转移到高昌城。
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吐鲁番盆地曾先后出现四个独立王国,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北凉承平十八年(公元460年),柔然攻高昌,灭高昌北凉沮渠氏,立阚伯周为高昌王,为高昌建国之始。阚伯周死后,子义成继位。后阚义成兄阚首归弑义成篡位。不久阚首归被高车王阿伏至罗所杀。后来张孟明、马儒相继为王,被国人弑杀;高昌人推举马儒长史麴嘉为王。是为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麴氏高昌四代政权。《周书•高昌传》曰:“高昌之称王自此始也”。这些“高昌王”均受中原王朝的册封。麴氏高昌统治时间最长(公元499—640年)达一百四十余年之久。麴嘉王时,恹挞伐焉耆,焉耆向高昌麴嘉王求救,麴嘉王派次子为焉耆国王,高昌势力开始壮大。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高昌遣使朝贡,并出兵协助隋朝攻打高丽。麴伯雅还曾到隋朝长安朝觐,并娶隋华容公主为妻。唐贞观初(公元626年),高昌王麴文泰来朝。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玄奘法师历经艰险来到高昌国,高昌国王鞠文泰对玄奘法师的决心和宏愿钦佩不已,听闻法师佛学修为精湛,便遣使迎接法师前去讲经。并劝法师停止西行,受高昌全国上下供养。玄奘不得已绝食明志,鞠文泰才答应其西去,并在佛前结为兄弟。鞠文泰认为“法师既许为兄弟,则国家所畜,共师同有”,于是为法师招收了四名弟子,准备了大量的物资和随从,又向沿途诸国国王写信,请求其保护法师西行,并相约归来再见。遂“为法师度四沙弥,以充给侍,制法服三十具。以西土多寒,又造面衣、手衣、靴袜等各数事;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及绢等五百匹,充法师往还二十年所用之资;给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又作二十四封书,通屈支等二十四国,每一封书附大绫一匹为信。又以绫绢五百匹、果味两车,献叶护可汗,并书称:“法师者是奴弟,欲求法于婆罗门国,愿可汗怜师如怜奴,仍请敕以西诸国,给邬落马递送出境。”后来麴文泰与西突厥结盟,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万均等大将征讨。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高昌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在此置西州,下辖高昌、交河、柳中、蒲昌、天山五县,人口三万七千,均为安西都护府统辖。三年后,当玄奘西行取经归来,再次行经高昌时,鞠文泰也已经去世四年了。唐玄奘与高昌国王鞠文泰的传奇故事一直被后世传颂不休。
八世纪末,吐蕃人曾一度占据了高昌。九世纪中叶之后,漠北草原回鹘汗国衰亡,西迁部分余众攻下高昌,在此建立了回鹘高昌国。其疆域最盛时包括原唐朝的西州、伊州、庭州以及焉耆、龟兹二都督府之地。此外还统有分布在罗布淖一带,及其它一些别的民族或部落,地域范围远远超过了今吐鲁番盆地。公元1209年,高昌回鹘臣附蒙古,成吉思汗赐回鹘高昌王为自己的第五子,并下嫁公主,成为皇亲国戚。
十三世纪以后,天山以北广大地区的西北蒙古游牧贵族以海都、都哇为首发动叛乱,多次南下侵犯回鹘高昌国,1275年,以十二万之众围攻“火州”(高昌),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后来“亦都护”(高昌王号)火赤哈尔的斤战死在同海都、都哇的战争中。这场战火延续四十余年之久,高昌城在战乱中被毁。元延佑三年至五年(公元1316—1318年),受元仁宗册封继承高王位的火赤哈尔的斤的儿子纽林的斤在元朝的支持下,“领兵火州,复立畏兀儿城池”。由于高昌城在战火中毁坏过甚,这次重建的火州城已不在高昌旧址,而在原高昌城西(今阿斯塔那居民村附近)。元朝统治瓦解后,火洲部割据处称“地面”,故《明史》称:“火州之东有荒城,即高昌国都”。
登高眺望,俯视古城,古城仿佛镶嵌在戈壁大漠之上的一座巨大雕塑。壮美绿洲欣欣向荣,戈壁瀚海气势磅礴,高昌故城大气雄浑,黄色与绿色交相辉映,古老与现代完美结合。故城平面略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布局可以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总面积约200公顷。外城墙基厚12米,高11.5米,周长约5公里;夯土筑成,夯层厚8-12厘米,间杂少量的土坯,外围有保存完好凸出的马面。南面有三个城门,其余三面各有两个城门。西面北边的城门保存最好,有曲折的瓮城。内城在外城中间,城墙全为夯土城,西、南两面保存较好,其建筑年代较外城为早。宫城在最北面,外城的北墙就是宫城的北墙,内城的北墙是宫城的南墙。
高昌故城外城墙结构完整,宏伟壮观,是曲氏高昌时期所建,有北坊中城、东南坊、西南坊等,有中、外之分,东、南、西、北之别。史书中记载城门有青阳门、建阳门、玄德门、武城门、金章门、金福门等。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西州图经》有:“圣人塔,在子城东北角”,表明唐代西州城是有子城的。古城外城西南角的一所建于公元六世纪的寺院,占地近一万平方米,由大门、庭院、讲经堂、藏经楼、大殿、僧房等组成。寺院附近还残存一些“坊”、“市”遗址,外城的东南角也有一所回鹘高昌后期(公元12—13世纪)的寺院,有一座多边形的塔和一个礼拜窟(支提窟),是城内唯一保存有较好壁画的地方。
古城内城北部正中有一平面不规则略呈正方形的小堡垒,当地叫“可汗堡”。堡内北面的高台上有一高达十五米的夯筑方形塔状建筑物;西有一座地上地下双层建筑宫殿遗址,现存地下部分,南、西、北三面,有宽大的阶梯式门道供出入。曾出土一方“北凉承平三年(公元445年)沮渠安周造寺功德碑”。沮渠安周是在高昌建立流亡政权的北凉王,此堡可能是当时的宫城。北部的宫城内留存许多高大的殿基,高三米半至四米左右,可以看出其中有高达四层的宫殿建筑遗址。
古城北面是茫茫戈壁,是为当年官员、贵族、以及平民墓地。墓群从城东北一直延伸到城西北,东西长约五公里,南北宽两公里,占地十平方公里左右。曾出土文书、丝毛棉麻织物、墓志、钱币、泥塑木雕俑、陶木器皿、绘画、农作物、瓜果食品等各种历史文物,数以万计。
高昌古城地处天山南北孔道,是丝绸之路北路要冲,物产丰富,文化发达,中西使节、商客和僧侣过往频繁,成为中原王朝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高昌故城自公元前一世纪建成,到十三世纪废弃,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始建时间距今已有两千年之久。1961年3月,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高昌故城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高昌故城作为丝路重镇,在1400多年内有过数次更迭:汉晋时期(公元前1至公元4世纪)为戊己校尉治所(称高昌壁);南北朝至隋唐时期(4至7世纪)作为高昌郡国度;唐代(7至8世纪)是西州和高昌县;宋元时期(9至13世纪)又成为高昌回鹘王国的国都,直到14世纪才走向废弃,它是吐鲁番地区千年沧桑的见证者。登临古城,散发着让人流连盘桓的磁力。废墟犹如一个磁场,一极延伸到古代,一极联通着现代,佛教曾在高昌一直受到尊崇,回想当年麴文泰和玄奘在此结为兄弟,前者为后者的西行准备厚礼,后者欲遵从“三年之约”,归来后却发现高昌已物不是、人亦非,玄奘一定非常难过,难忘鞠文泰的恩情。想到这些,我的心灵起伏,激动不已,抚今追昔,感叹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