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文化教育发展史上,苏东坡踏琼的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因为苏东坡的到来,不仅留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等高度评价海南的诗篇,让中原更多文化人的目光投向海南;更为重要的是,苏东坡以其渊博的才学和独特的人文魅力,为海南带来了浓浓的书卷气息,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据《琼台记事录》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自东坡先生开拓海南教育先河之后,书院学堂相继发展。
书香氤氲,琴瑟缈缈,文人雅士聚集,谈古论今———似乎,中国古代的书院,常常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
我国最早的书院出现在唐代,最初是指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后来,一些私人读书讲学的场所也被称为书院,不少富裕人家、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处修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渐渐地,古代书院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从唐中叶至清末,对中国古代教育、学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海南岛上,有地方志书记载的古代书院约有70多间,其中最早的一间书院,它与被贬来琼的文化名人苏东坡有关,人称“东坡书院”。
府城东坡书院
在海南文化教育发展史上,苏东坡踏琼的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因为苏东坡的到来,不仅留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等高度评价海南的诗篇,让中原更多文化人的目光投向海南;更为重要的是,苏东坡以其渊博的才学和独特的人文魅力,为海南带来了浓浓的书卷气息,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唐朝时期,虽然已有不少汉人由于避难、流放、贬职等原因移居海南,他们的到来使先进的中原文化慢慢渗入海南人的生活。但是,当时的海岛,相对于中原繁荣的文化来说,其荒凉程度依旧难以想象。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这一年6月底,年迈的苏东坡携子苏过登上海岛。
海南文史专家王俞春介绍,苏东坡来海南时,琼岛已开始兴起官办教育,琼州府作为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已建立起琼州府学,苏东坡登陆海南后首先要赴琼州府报到,因此在府城东北角的金粟庵(五公祠内)住了几日。这期间,苏东坡教当地人凿泉取水,并取名为“洗心泉”和“浮粟泉”。“很多人都知道儋州的东坡书院,却不知道琼山府城的东坡书院其实更早。”王俞春说,三年后,苏东坡北归时,仍途经此处,逗留数日后起程。
于是,到了北宋末期,府城人在苏东坡曾经住宿读书的地方开设了书院,内设讲堂课舍,堂后设东坡祠。值得一提的是,咸淳八年(1272年),历任琼州府学教授、儋州宜伦县令的广东人蒋科,以苏辙为苏东坡题赠爱徒姜唐佐“锦衣今日千人看”的诗句,在东坡书院内建造“锦衣堂”,并刻进士名录。
此后,府城东坡书院数度迁址和改扩建,先后改名为粟泉书院、苏泉书院,直至嘉庆十四年(1809年)时,始恢复初名———东坡书院。
如今,在海口五公祠内,古色古香的东坡祠还在,染有书卷气息的泉井还在,只是悠远宁静的书院气息已被商业化的旅游开发所取代,琅琅的读书声留在历史的隧道中,不知如织的游客能否体会苏东坡当年的心情?
儋州东坡书院
离开府城,苏东坡最终的落脚地是儋州。
不得不承认的是,儋州东坡书院声名远播不无道理。因为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儋州东坡书院一直都与琅琅的读书声相伴,苏东坡首创的学堂,在他北归许多年后,依旧“学者彬彬,不殊闽浙”。
有相关记载,儋州东坡书院,原名载酒堂,亦称东坡祠,地址在旧儋州城(中和镇)东二里。王俞春说,在苏东坡来到儋州之前,那里交通不便,当地大多黎族同胞还过着原始的生活方式,很少接触中原农耕文化,苏氏父子的处境也十分艰难,刚开始时只有三间茅屋,“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直到后来,与苏东坡交往甚密的黎子云决意拿出城东的坡地来办学,于是在当地人的捐助下,一间木柱石砌的厅堂建成,苏东坡取《汉书·杨雄传》“载酒问字”的典故,名其屋为“载酒堂”。自此,海内外名士接踵而来,儋州一时“书声琅琅,弦歌四起”。
在《琼台纪事录》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此后,东坡书院几经迁改重建,直到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后改名为东坡书院,成为儋州的最高学府。
新中国成立后,儋州东坡书院经几次修葺,现已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里面展示着约100幅苏东坡的墨宝真迹复制品和文物史料、著名的《坡仙笠屐图》等,还有郭沫若、邓拓、田汉题咏的诗刻及书画名家的艺术作品。
书卷气息穿越古今
如今,儋州东坡书院内的池塘清波时起涟漪,盛夏时节莲花会朵朵绽放,小桥玉榭,花影扶疏,古韵盎然的书卷气息扑面而来,400多年的古树、900余年的古井,不时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乱感,因为历史曾经在这里驻足。
即使在府城,五公祠内的东坡祠也同样成为海口重要的旅游景点,每年迎送着大量岛内外宾客。
东坡书院,虽已不再是安静读书的地方,却没有人能够否定它在海南文化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统计数据显示,在宋朝,海南总共有14人考中进士,43人考中举人;至明代,海南中进士的人数增为64人,考中举人总数为639人。数字的激增,不能说没有苏东坡的功劳。这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便是苏东坡的学生。
海南第一个举人是琼山人姜唐佐。相传,苏东坡贬居海南儋州时,姜唐佐专程到儋州拜苏为师,成为苏东坡的得意门生之一,师生关系融洽,书简往来甚多。后来,姜唐佐北上应考时,苏东坡特地在他的扇子上题写诗句:“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对姜唐佐说,待他中举后再将后两句诗写完。没想到,姜唐佐果真成为海南中举的第一人!只是,当姜唐佐回到海南时,苏东坡已遇赦北归。
后来,姜唐佐再次北上应会试,经过汝洲(今河南临池县),拜访苏东坡弟弟苏辙,得知苏东坡已经去世。无意中说起苏东坡扇上留诗的事情,没想到苏辙挥笔直书,亲手补上后两句:“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续完苏东坡留下的承诺,姜唐佐流涕感动不已。
海南岛西部第一个登进士第的符确,恰好也是苏东坡的学生,后官至韶州、化州知州。
可以说,苏东坡对海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苏东坡曾经在海南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成为海南文化史上的回忆,包括民间流传的一些趣闻轶事,仍时常被现代人所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