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同仁雕版印刷技艺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10-18 09:48: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核心提示: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的诞生为人类知识的传播与交流创造了条件。而雕版印刷术是古代印刷术的一种,它凝聚了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传统工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且传统技艺高度集中,是一种具有突出价值且民族特征鲜明、传统技艺高度集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的诞生为人类知识的传播与交流创造了条件。而雕版印刷术是古代印刷术的一种,它凝聚了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传统工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且传统技艺高度集中,是一种具有突出价值且民族特征鲜明、传统技艺高度集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几乎在中国的每个省份都有,是唯一一个没有区域限制影响遍布全国的文化形态。


  位于青海同仁县的“同仁雕版印刷技艺”是藏族农耕文化、宗教文化与生活实践结合产生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在千百年的藏文化传承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特征种类-


  同仁雕版印刷技艺最早主要用于藏区的经书、经幡等文献的印制;在其发展中,逐渐有寺院流传到民间,其内容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也被用于祭祀、装饰、节庆等活动。


  目前,雕版印刷已涉及藏族艺术文化的诸多方面,其内容形式有经书典籍、文学文献、造像图案以及坛城设计等;其形制也产生多样的变化,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等。同仁县雕版印刷与中国明清时期流行的中原地区的木雕版印刷一样,承载着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进程,在藏族雕版印刷中还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气质。


  同仁刻版印刷的主要体裁有经书、绘画图案(龙达“风马”)、人兽和睦图、八卦图及各种佛像等,按题材分类主要有祭祀山神、二郎庙神、祭天、祭地、农事耕作、节令习俗、“六月会”、历史典籍,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招财进宝,吉祥如意等精神生活追求,反映了当地农耕社会生活和民俗生活以及藏传佛教文化的诸多内容。主要代表作有《玛囊松本》(共5400件刻版)、《智格勒日松本》、《格谢阿日松本》、《云增仓格木》等;还有《人兽和睦图》、《释迦佛像》、《文殊菩萨佛像》、《龙达》、《八卦图》、《坛城》(120种图案)。



  -工艺特征-


  同仁刻版印刷技艺是青海安多藏族农耕社会生产和实践中产生的一种藏族农民传统手工技艺,其特点是在民间藏族群众中进行手工技艺传承的,其作品流行于藏区藏传佛教寺院,亦有少量的印刷品用于农家村民的祭祀、驱邪、装饰、节庆等诸多方面。大量的印刷作品以藏文经书、藏文历史、典籍、佛教人物图像、坛城设计图案为主要内容。刻版形制以长条形、矩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形式,与中原汉族黑白木刻版印刷相近,但具有浓厚的藏族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同仁刻版印刷技艺以独特的木刻印刷术,显示出安多热贡藏族传统的木刻与印刷术的基本特征。


  作为青海藏族农耕文化与宗教文化相交融的缩影,同仁刻版印刷技艺对于研究藏族早期的历史文化、印刷术、宗教与艺术的传播,以及藏族人类学和文明进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精湛的手工技艺,是藏文化重要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研究藏族历史、宗教、文化、科学技术重要的依据和见证,也是中华文化文字印刷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09月17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同仁刻版印刷技艺”列入第三批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6月9日,“同仁刻版印刷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标签: 印刷术 非遗

本文标题: 国家级非遗——同仁雕版印刷技艺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9609.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