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创立于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发起创建,吴昌硕被选为第一任社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自成立起,精英云集,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商承祚等均为西泠印社社员,杨守敬、盛宣怀、康有为等为赞助社员。此后二十余年,西泠印社迅速发展,声望日隆,逐步确立了海内金石书画重镇的地位。
西泠印社入社要求极其严格,截至2005年底,西泠印社拥有社员313人,分布于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捷克、加拿大等国家。
西泠印社历任社长为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现任社长为国学大师饶宗颐。今天,我们和大家聊聊列位矗立在西泠印社顶层的国学名家。
吴昌硕
吴昌硕,原名俊,又名俊卿,字仓石,后改昌硕,别号缶庐、苦铁,尊称缶翁,生于1844年,卒于1927年,浙江安吉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清末海派画家的杰出代表,在近代绘画史上有重要贡献,又是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一代艺术大师。
缶翁的诗,早年就被他的前辈与同侪们所赞许,尤其是晚年的不少诗作,在文学界与书画界脍炙人口。他的诗中,包括不少题跋,充分体现出他有一种带有禅味的慧悟。如在《夜半过黄河铁桥》中吟道:“铁桥百丈跨黄河,水自天来夜不波。身已御风驰溯漠,心如寒雨对滹沱,山长莽带胭脂色,秋老凄闻敕勒歌。毕竟成仙无我份,邯郸先已梦中过。”缶翁的书法,擅长石鼓文。他的书体也以“石鼓”为骨。他写行楷以至草书,都有石鼓文的篆意,所以他的书法浑厚雄健,笔笔有力。由于缶翁的书法功底深,其作画无不见他的书法味浑然其中。书法用于画法,使书画相通,形成独特的画风。
缶翁的篆刻以钝刀入印,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他的篆书功力不无相关,故而方寸之中显出气旺神清,壮美而有风仪。缶翁艺术、印中寓书画之道。在书法上,又取画意,他的书法,是书家之书,是画家之书,又是篆刻家之书,严整中见流动,流动处见沉雄。
1913年,在西泠印社创立10周年之际,缶翁被公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印讵无原,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反映出缶翁自谦的美德。缶翁给予印社的影响是深远的,其影响不仅是在书画篆刻上,还在于做人、做学问上,及至印社建设近百年的今天,仍有它实际意义与实际作用。
马衡
马衡先生,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生于1881年,卒于1955年,浙江鄞县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
先生早年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1924年参与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故宫物品。翌岁,故宫博物院成立,当选为理事兼古物馆副馆长。1933年起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保护北京故宫的历史文物、档案资料、宫殿建筑及历代艺术珍品,并进行整理研究、陈列展出、编辑出版等宏大而繁复的工作,业绩炳彰。抗日战争爆发,故宫珍品先期南迁,继而西运入蜀,历尽艰辛,幸保古物无损,马衡先生功绩显著。新中国成立后,先生任全国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1955年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五岁。
马衡先生早年即以学识渊博、精于文物考证鉴别而名闻遐迩。他一生致力于金石考古研究,锲而不舍,许多研究结论至今被国内外金石考古学界视为定识,声誉久享。同时,他还是位富寓才华的艺术家。能诗词,工篆隶,精篆刻,其中尤以治印称名于世。西泠印社草创时期,他已列名社籍,时年三十岁。编有《汉石经集存》、《凡将斋印存》等,著《凡将斋金石论丛》等。
马衡先生以他卓越的学术和艺术成就,受到当时艺林学子的普遍敬重。因此,虽然远在北京工作,但众望所归。1927年,吴昌硕先生逝世后,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遥领社职”,对抗战胜利后西泠印社活动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张宗祥
张宗祥先生,原名思曾,十七岁后更名宗祥,字阆声,号冷僧,一署冷生。因得明代铁如意一柄,遂名其斋曰“铁如意馆”。生于1882年,卒于1965年,浙江海宁硖石人。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校勘学家、书法家。
先生少有奇才,读书过目不忘,青少年时就读了大量书籍打下深厚基础。早年在海宁开智学堂任教,旋在桐乡相溪学堂任史地教员,稍后又在嘉兴秀水学堂任教,兼嘉兴府中学堂教员。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任浙江高等学堂兼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员,不久离开杭州,赴京任大理院推事兼清华学堂教员。辛亥革命后,回杭任教育司教育课课长,兼浙江高等学堂教员。1922年,回杭州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在职期间组织人员并募款,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1925年任温州瓯海道道尹。北伐后,赴汉口任平汉铁路局秘书。抗战期间赴重庆,先后在交通部、中国农民银行任职。兼任文澜阁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委员。1949年后,张宗祥先生出任浙江图书馆馆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浙江省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1963年秋西泠印社建社六十周年,张宗祥先生出任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
张宗祥先生博稳强记,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先生擅长校勘之学,校注《说郛》、《越绝书》、《洛阳伽蓝记》等书;善绘画,有《冷僧书画集》;尤精于书法行草,用笔起讫分明,书风倜傥俊逸。著有《临池随笔》、《书学源流论》、《论昔人书法》、《论书绝句》等书法论著。此外,先生于舆地、鉴古、诗文、戏剧、医药诸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沙孟海
沙孟海先生,原名文若,后以字行,号石荒、沙村、兰沙,生于1906年,卒于1992年,浙江鄞县人。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书法篆刻家。
先生幼承庭训,日习篆法,耽玩翰墨,出自天禀。曾就读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敬业藏修,课余常与同窗好友切磋诗文,研讨书艺,以学业超群被誉为“甬上四才子”之一。毕业后,从冯君木、陈天婴两先生游,学为诗古文辞。1922年赴沪谋食,得冯、陈两先生引荐,拜谒康有为、吴昌硕、章太炎、况蕙风等文坛耆宿,并执弟子礼,研书法篆刻。1928年,发表《近三百年的书学》、《印学概论》两篇论文,引起学术界强烈反映。1929年应广州中山大学之聘,担任该校预科教授。越二年,改任南京中央大学秘书,旋即步入文化界,前后几达二十年之久。新中国成立后,沙孟海先生受聘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因浙大院系调整,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主管全省考古调查与发掘。浙江考古事业之开创,实赖先生之筹划,参与浙江省文物考古和博物馆事业,成绩卓越。1981年因年事过高,先生改任为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
沙孟海先生于1979年西泠印社建社75周年时被选为第四任西泠印社社长。1981年起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其长期参与书法创作活动,贡献突出。他的擘窠榜书海内无匹,被誉为“真力弥满、吐气如虹”;他的工楷、行草书,代表了北碑雄强一路而开一代风气。相声书法作品流传海内外,其书学、文字学、篆刻学、文献学、金石考古学等无不通达,造诣至深,一生著述宏富,理论新奇,对宏扬我国书法篆刻等传统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著有《沙孟海论书丛稿》、《印学史》、《中国书法史图录》等。
赵朴初
赵朴初先生,生于1907年,卒于2000年,安徽太湖人。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宗教活动家、书法家。
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酷爱诗词及书法。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长期从事佛教和社会救济工作。1952年发起并参与组建中国佛教协会,并一直担任协会的领导工作。
赵朴初先生业余勤于诗词书法活动。60年代初,曾因发表《某公三哭》曲,誉扬海内外,一时洛阳纸贵。书法作品亦被行家视为珍宝。长期以来,在宗教、史学、文物考古、书法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能独树一帜。1979年12月,西泠印社召开75周年纪念大会被选为名誉社长,1993年起任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先生长期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等多项职务,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国务和宗教活动家、诗人、书法家。著有《片石集》、《滴水集》、《佛教知识问答》等。
启功
启功先生,姓爱新觉罗,字元白,满族,生于1912年。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长。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启功先生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专门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历代散文、历代诗选和唐宋词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执教六十余年来,在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人才,设立了励耘奖学金。
启功先生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旧体诗词亦享誉国内外诗坛,故有诗、书、画“三绝”之称。自80年代初,他的书画专集、诗词专集陆续出版,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好评。近几年,又先后赴日本、新加坡、韩国和香港、澳门举办书画展,取得了很大成功,为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启功先生还是我国的文物鉴赏家和鉴定家,对于古代书画和碑帖的鉴定尤为专精,独具慧眼,识见非凡。他曾受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的委托,主持鉴定小组,与其他几位专家一起,对收藏在全国各大城市博物馆的国家级古书画珍品,进行了全面鉴定和甄别,为国家整理、保存了大量古文物精品。
启功先生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汉语现象论丛》、《论书绝句》、《论书札记》、《说八股》、《启功书画留影册》等。
饶宗颐
饶宗颐,字固庵,又字伯濂,伯子。号选堂。一九一七年生于广东潮安。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七年,应中山大学之聘任广东通志馆专任纂修。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协助叶恭绰编“全清词抄”。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任无锡国专教授。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出任汕头华南大学文史系教授兼“潮州志”总编纂。
饶教授于一九四九年迁居香港。自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八年,历任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高级讲师及教授职。一九六二年获法国法兰西学院颁发“汉学儒莲奖”。一九六三年,曾至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作学术研究。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六年又在法国国立科学中心研究敦煌写卷。
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三年应新加坡大学之聘出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七一年,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三年,又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教授。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八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于一九七四年,为法国远东学院院士。
一九七八年退休後,又于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七九年任法国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八零年,任日本京都大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六年又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高级研究员;期间于一九八二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复获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衔。
饶教授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学者。他知识渊博,精通多种外语。六十多年来,孜孜不倦,在文学,语言学,古文字学,敦煌学,宗教学及华侨史料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除了专著六十多种外,尚有发表在世界各大学术期刊及各大书刊上的论文,短文和杂文约有四百篇。饶教授为国际汉学界及海内海外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