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茶道如何传入日本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5-10 09:43:24  来源:北京晚报
核心提示:近日,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了“茶之汤——日本茶道文化精髓”特展,用大量精美的古代文物,讲述了茶道东渡日本的历史源流。



有日本“茶圣”之称的千利休画像



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的日本国宝茶碗“志野茶碗——铭卯花墙”,呈现出朴拙之美。


  近日,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了“茶之汤——日本茶道文化精髓”特展,用大量精美的古代文物,讲述了茶道东渡日本的历史源流。中国是盛产名茶的国家,茶文化源远流长,但是说起“茶道”二字,却会觉得那是日本的文化。其实,日本的茶道正是来源于中国。在宋代,中国有着完整而独特的茶道文化,只不过随着朝代的更迭,茶道在中国日渐衰微。而在南宋晚期,茶道传至日本后,却在异国他乡得以保留。


 

  南宋晚期  茶道随禅宗流入日本


  茶道其实起源于中国。不过,中国人最早开始喝茶的时间不可考。古人说炎帝神农氏发现茶于草木之间,故以“草人木”为字形,这当然是传说。总之喝茶习俗在西汉就已经很盛行了,到了唐代成了社会上流普遍的社交礼仪,唐人《封氏见闻录》有“茶道大兴,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的记载,也正是因为有这种文化背景,陆羽才能写出《茶经》一书,记载了完善而规范的唐代茶道。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曾经将唐代茶道带了回去,但是由于晚唐战乱,遣唐使中断,所以日本没有来得及引进茶树,茶喝完了,茶道也就随之断了。


  现代在日本流传的茶道,追其祖源,其实来自于宋代。宋人喝茶极为讲究,对喝茶的环境、礼仪、操作方式等,都有详细的规范,而且分门别类,有宫廷茶宴、寺庙茶宴、文人茶宴等种种风雅集会,是全国上流知识分子共同的爱好。宋代流行的茶道是点茶法,也就是抹茶。现在流行的抹茶味蛋糕冰激凌之类的,虽说是从日本传来,但其实是宋代文明向中国的回流。所谓抹茶,有点类似于咖啡,是冲着喝的,就是把茶饼磨成粉末后,用开水冲服。宋人非常讲究冲茶的方法,如果茶冲的不好,茶和水不会完全融合,而且茶杯上会有挂水,如果茶冲的好,茶水交融,银粟翻光,沫波汹涌,形色优美。为了欣赏银白色的茶汤,宋人非常推崇福建建阳窑出品的黑色茶盏,人称建盏,其中上等的有曜变、油滴、兔毫等名品。


  在南宋晚期,大量日本僧人入宋学习禅宗,在继承了禅门法脉的同时,也把茶道和茶树一起带了回去。这是一次关键性的文化传递,因为茶道是一门需要皇室支持的精细工艺,唐代法门寺遗址出土的茶具都是精致的金银器,宋代高级茶饼一斤要黄金二两,最贵的一饼四万钱,而且拣茶时只取茶芯一缕,以清泉渍之,光莹如银丝,可谓是华贵之极。


  到了明代,事情起了变化,明太祖朱元璋是穷苦出身,只会喝最简单的泡茶叶,贵族化的茶道奢靡而复杂,这让朱元璋非常厌恶,于是他下诏禁止制造茶饼,全国上下都学农民的泡茶方法。从此,风雅千年的茶道在中国断绝,只留下了日本一脉。


  风雅总要伴生于上层社会,茶道在中国因为统治者的禁止而断绝,茶道在日本能留下来,也离不开统治者的支持。在明朝禁止茶道的时候,日本进入了足利将军统治的室町幕府时代。上流社会总是喜欢用稀罕珍贵的东西,来彰显其权力地位的不同,室町幕府向明朝称臣纳贡,派出大量遣明使,顺便进行勘合贸易,也就是封赐名义下的国际贸易,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不惜重金,大量购入在中国已经失去市场的古代建盏及各种书画文物,回来充当足利将军家的收藏,顺便彰显将军的权威。这批在明代就已经是古董的宝物,在日本被称为“唐物”,由于足利将军家在京都东山,也称为“东山御物”。


 

  明代茶道废止日本买走大量建盏


  这批东山御物,是日本可追溯的茶道源头,因为茶道是离不开器具的,就像现在中国喝茶讲究紫砂壶一样,茶道很大的工夫都和各种茶具乃至房间布置相关。古代的茶会要有专门的茶室,按照十五世纪初期日本古书《吃茶往来》的记载,当时的茶会分为“晴茶”和“亵茶”。所谓晴茶,是大家先在客殿里吃一顿山珍海味,然后进入吃茶之亭,按照南宋寺院茶道的规矩,进行“四头茶礼”,还要用珍贵的宋代建盏来斗茶。在吃茶之亭里,摆设是南宋风的椅子坐,而不是榻榻米。房间里有各种来自中国的珍贵“唐物”,供客人们品茗时赏玩,最显眼的就是挂在正面墙上的中堂大画。现在中国的古建筑里还喜欢用中堂画来装饰,一般是中间一幅画,两边是对联。在南宋的时候,喜欢在中堂悬挂三幅甚至更多的大画,这种成套的古画在中国已经没有了,日本还留下一套,是当年足利将军家的藏品,这次展览也展出了,这就是京都大德寺收藏的南宋牧溪《观音猿鹤图》。


  观音猿鹤图是三幅高近两米的大画,左边一幅是鹤,中间一幅是观音,右边是长臂猿。三幅连在一起,画面层层递进。这一套作品笔墨精妙,禅意幽远,而且画上有牧溪的签名及足利将军家收藏的印章,传承有序,是中国艺术史上的名作。这套作品在日本能作为珍宝,世代流传下来,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早在明代初期,中日之间的审美就开始分道扬镳了。牧溪是南宋四川僧人,他的画作无论人物花鸟山水,都合乎禅意,但这并不符合明代之后文人画的兴趣指向。元代吴大素《松斋梅谱》说牧溪的画“有高致”,到了明代的《画史会要》就说其“粗恶无古法,诚非雅玩”了。而日本数百年来一直认为牧溪的画是上上品,是品茗茶道时最上乘的欣赏物。


  在那个时候流入日本的,还有建窑最精致的曜变和油滴茶盏。在韩国新安冲发现的1323年元代沉船上面就载有建窑的黑茶盏,而且都是使用过的古物,可见日本人很早就开始有意识的收集宋代建窑茶盏。明代茶道废止,建盏也成了无用之物,于是一些顶级的建盏就被日本人高价买走,这次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了两个国宝级的南宋建窑茶盏,分别是静嘉堂文库的“曜变天目茶盏”和东洋陶瓷美术馆的“油滴天目茶盏”。曜变天目茶盏尤其值得一看,碗内光环点点,如宇宙繁星,而且这次东京国立博物馆安排了从下方打光,把碗外侧的寥寥晨星也照了出来,精美无比。


  日本室町幕府在明代初期收藏的中国文物,是一种国家行为,所以收藏品在当时就是中国最好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南宋龙泉窑青瓷轮花茶碗,这个茶碗有个别名叫“蚂蟥绊”。这个碗曾经被打碎成几片,于是幕府将军足利义政令遣明使者将其带回中国,看有没有同样的,再买一个。但当时中国也没有这么好的茶碗了,于是就把这个茶碗用铁扣连了起来,看起来像黑色的蚂蟥,便有了这么个别名。


 

  展厅复制五百年前日本茶室


  室町时代的茶道,继承了宋代茶道的奢华,要求最珍贵的茶具和陈设,但是好景不长,日本于1467年进入战国时代,诸侯纷争混战一百多年,社会经济急剧萎缩,公卿纷纷破产,最惨的时候连天皇驾崩都无钱下葬,甚至还有天皇贩卖亲笔字画的情况。华贵的茶道离开了政府,大量珍贵的唐物流向市场,被民间的商人所得。商人们不可能像将军家一样,在茗茶时有那么多唐物来赏玩,所以一种新的茶道理念诞生了,那就是珠光(1423年-1502年)开创的“侘茶”。


  侘的意思,简而言之,是外表粗糙幽暗,内在圆满充实。这个观点来自于佛教禅门,就是不能把内心的充实建立在外物之上。要真的得到自己内心对的圆满,就要去除对于外物的强烈依赖。所以,侘茶的根本,就是不再单纯地以珍贵的宋代古物为欣赏标准,而开始欣赏简单、粗糙,但是切合内心的普通茶具。于是,一些不那么精致华贵,但是拙朴而有美感的唐物茶具,开始流行。


  侘茶之道,在日本茶圣千利休(1522年-1591年)的时代达到顶峰。唐宋传统的茶道不光是喝茶,还包括了饮食、园艺、建筑、花木、书法、绘画、陶瓷、漆器、礼仪等诸多方面,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所以才是“道”。中国的茶在明代之后,只剩下了茶叶、水和紫砂壶等寥寥数样,不再是成规模的文化体系了,但在日本还是。所以千利休完善了日本侘茶,以和、敬、清、寂四字为根基,其实是奠定了整个日本文化艺术的审美取向。研究者说千利休是日本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原因就是如此。


  在东京国立博物馆“茶之汤”的特展会场里,复制了一个千利休时代风格的茶室,里面狭小逼仄,目的就是让人专注于饮茶。欣赏目标也集中于一幅画、一个茶碗、一个铁釜。在茶室旁边,有一个千利休时代的国宝茶碗“志野茶碗——铭卯花墙”,这个茶碗就是当时审美的典型。器身的白底上有几道横竖线,拙朴,但是美感充实。


  日本的茶道跨越数百年延续至今,应该说是中国宋代文化和日本战国文化相结合而成的人类文化结晶。东京国立博物馆的“茶之汤”特展,包含了书画、陶瓷、漆器、建筑等茶道核心部件,还有很多国内早已失传的南宋精品文物,堪称是难得的文化盛事。

 
标签: 博物馆 茶道

本文标题: 南宋时茶道如何传入日本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972.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