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宋初,我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南方世家大族力量逐步崛起。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寒门学子有了登科机会的同时,也使世家大族更加重视族人的教育,家族书院应运而生。位于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的华林书院在宋代被誉为江南三大家族书院之一,它传承仁义孝道、秉持兼容并包的开放治学理念,不仅培育了大量人才,还影响了宋代文学,是古代家族书院的代表。
孝义传家
江西奉新华林胡氏,自南北朝以来一直是江南的世家大族。胡氏的先祖胡藩曾帮助南朝刘宋开国,封邑豫章(今江西)而卜居华林,但胡氏的子孙大多在各地做官,华林的祖居并没有很大发展。胡藩的第23代孙胡清献在唐懿宗、唐僖宗时任饶州(今江西上饶一带)判官,胡氏大部分家人再次回到华林,华林祖居才再次振兴。华林胡氏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北宋雍熙元年(984年)官至国子监主簿的胡仲尧将胡氏的家族私塾扩建成华林书院,“显诗书之门第,振仕宦之宗风”。
华林胡氏素有“家风孝友,累世簪缨”的美誉。华林书院作为典型的家族书院,书院教授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首先就是“准以家法,以孝义齐家”。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孝义不仅是对父母“孝”,还逐步扩展到儒家文化的“家国同构”。倡导孝义对于稳定人心、加强团结有着重要作用,古语有“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而唐宋之际,社会变幻,人们希望以孝义为纲重振儒学传统和社会秩序,孝文化在社会各阶层因此都备受尊崇。华林书院作为数百人累世而居的世家大族建立的书院,自然更加注重孝义传家,让孝义成为家族情感的纽带。胡仲尧办书院的目的就是让族人“揖让周旋之仪,孝友姻睦之行,修于闺门之内,形于群众之间。少长有礼,丝麻同爨,乡党率义,人无间然”。
华林书院倡导孝义声名远播,魏野《寄题洪州华林胡氏书斋》诗云:“因说胡家宗族盛,御书楼对义门台。”同时,华林书院倡导孝义的做法还多次受到宋代朝廷褒奖。
兼容并包
华林书院作为家族书院,并不仅限于家族子弟读书考科举,还吸纳了许多有识之士,并且率先允许女子就读,开收容女学生就读的先河。
在《天下一统志》中记载,华林书院“四方之士来此游学者常数百人”。《宋史·胡仲尧传》载:“(仲尧)累世聚居,至数百口。构学舍于华林山别墅,聚书万卷,大设厨廪,以延四方游学之士。”范仲淹《赠大理寺丞蔡君墓表》就记录了一位名为蔡元卿青年时曾不远千里从山东莱阳赴华林书院求学的经历,“至江西之胡氏义学,与群士居,非礼不由,非道不谈,君子愿交焉”,可见华林书院在学子间的影响力。同时,苏轼、黄庭坚、杨亿等社会名人也曾到华林书院讲学,或交流学习,或传道讲学,华林书院一时间名公巨卿,胜友如云。
华林书院的开放教学态度还体现在允许女学生就读。家族中有愿意读书的女子,或者亲友家中的女子都可以进入华林书院读书。书院中的书籍、教授的课程,女学生们都可以取阅、旁听。有外来学者讲学,女学生们在幔帐后也可以一同聆听。允许女性接受教育这一做法,不仅可以提高家族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对于家族乃至社会的进步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古代教育中有开风气的意义。
成果丰硕
华林书院积极办学,成果丰硕,不仅培养了大量人才,而且在宋代文坛独树一帜,影响了有宋一代文学发展。
宋朝初期,社会百废待兴,国家急需人才,朝廷开科取士,许多寒门子弟因此进入重要岗位。华林书院也鼓励学生们考取功名,施展抱负。通过华林书院的培养,胡氏一族55人中进士,仅宋太宗端拱二年到宋真宗天禧三年30年中,胡氏就有进士6名。其中许多人担任了刺史、尚书等职位。宋真宗赞许胡氏“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
华林书院的成就不仅在于科举,在社会文化的影响力方面也首屈一指。华林书院开门迎四方宾客,许多文学家都到此切磋、题诗。《全宋诗》以华林书院为题材的诗歌达50多首,题诗内容涵盖了在书院教育、儒家伦理等诸方面,记录了当时人们对于社会文化的思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华林书院的发展与华林胡氏一族的发展紧密相连。两者的良好互动,促进了书院文化的发展,使得官方之外的这一教育形式逐渐普及,更多学子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华林书院开办两百年间,以家族实力为基础,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家风文化的传承,更促进了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在我国书院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