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立于南粤大地举目东望,在陆与海的交接处,莲花山脉以南,南海以北的大片地方,人们惯常以潮汕的名字来称呼它。千年以来,享有着“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美称的这片土地,既不乏农耕文明的沉稳厚重,又不失向海而生的坚忍与勇气,植根于此的潮汕文化兼收并蓄,成为岭南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中极具辨识度的地方样本。
岁月长河奔流不息,作为印刻在千千万万海外潮汕子弟血脉中的故乡记忆,潮汕文化一如韩山、韩江,历经千年而松柏常青。能够让老舍先生发出“渴慕潮汕几十秋”的感叹,潮汕文化究竟何以长盛不衰,答案就藏在一首首悠扬的潮州音乐里,藏在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侨批里,藏在潮汕人对家与国饱含热泪的注目中。
载体:非遗中沉淀的文化记忆
说起潮汕,就不得不提非遗。“在我看来,潮汕非遗有五大特点:一是潮汕非遗项目众多、含金量高;二是历史悠久、香火不断;三是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四是大师名人辈出、影响力大;五是群众基础好,普及率高。”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苏章鸿表示。
苏章鸿介绍,潮汕平原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到三分田,渐渐形成了“耕田如绣花”的精耕细作型地域特性。在这种特殊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为生计所需,潮汕地区发展起了精细的手工业。另外,因地处东南一隅,潮汕地区长期远离战乱,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得各项文化传统经受住时间的洗礼,磨砺出深厚的历史底蕴,一些重大代表性的潮汕非遗项目的起源还能追溯到唐宋时期。
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潮州市考察时指出,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穿过潮州古城东门,就来到了跨韩江而立的广济桥。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自南宋始建以来,广济桥在历经千年的风雨中成为见证潮汕文化传承发展的“活化石”。桥头树下,几位老人管弦锣鼓齐鸣,其中一位老人的唱腔婉转悠扬,颇为动人。记者上前细问才知道,他们所演奏和演唱的,正是潮剧。
潮剧,又名潮州戏,是使用潮州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于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潮剧因受弋阳腔(高腔)的影响,至今仍保留高腔剧种特有的帮腔形式。潮剧行当齐全,其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潮剧在潮汕人中受众之广,民间素有“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剧”来形容。
“一曲宋元遗韵在,冠山韩水此情长。(注:冠山指汕头澄海的一处千年村落)”老舍先生曾留下了描摹潮剧的诗句,不但勾勒了潮剧历史,更导出了其中潮剧的文化内核。在潮汕文化中,潮剧所起的“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几乎是其他艺术门类难以比拟的,这也是潮剧在历代均能深入民心的原因之一。不少潮剧里的角色、故事成为家教中被引以借鉴的最佳例子,滋养了潮汕人的人文精神。
一如潮剧这个“最美缩影”,潮汕非遗不光成为当地文化穿越千载依旧鲜活的“保鲜剂”,更给予了千千万万去国怀乡的海外潮人一个睹物思家的精神寄托。“潮汕地区地少人多,为了谋生,一部分人搭乘红头船下南洋经商,同时,擅长精耕细作的潮汕人又发展了手工艺,大大降低对土地的依赖性。”在苏章鸿看来,潮汕文化之所以能漂洋过海,在每个有潮人生活的角落发芽生根,潮汕非遗技艺功不可没。
活力:文化为媒让老城市焕发新生机
汕头市小公园之于汕头,就像是广州塔“小蛮腰”之于广州,是当之无愧的城市地标。每逢节假日,小公园总是游人如织,骑楼风貌、非遗展演、戏亭印象、时尚潮玩,总能让慕名而来的众多游客观众感受到最地道的汕头传统文化。
“我们遵循不改变原状、最小干预原则、整体性保护及区别对待原则,坚持修旧如旧,修新如旧,加快小公园开埠区的保育活化,修缮建设17个专题博物馆,逐步打造形成全面立体展示汕头历史文化和人文形象的小公园博物馆群。”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黄丽凤表示,被誉为海内外潮人共同精神家园的小公园,见证了汕头百载商埠繁荣,也焕新着城市文明传承。
目前,小公园开埠区及周边片区已核定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占全市三分之二。“今年国庆假期期间,小公园旅游人数达到53.8万人次。行走在文化汕头,就是一次寻根历史,穿越时空的心动之旅。行走在美味汕头,是一次眼花缭乱、挑动味蕾的享受之旅。”黄丽凤说。
与汕头一样,潮州市近年来也在积极以文塑城,以文兴旅,文旅融合,使千年古城发出经济新活力,打造“最喜爱国内游目的地”。“目前,潮州三山一水护城城廓的古城格局完整,保留有720多条古街巷,潮州正以绣花功夫推进古城保育活化实施微更新微改造。”潮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伍茸说。
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潮州市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文物保护和修复,启动海阳县儒学宫唐伯元旧居等139处文化遗迹、31处文保单位修缮工程,积极探索文保单位活化利用工作,实现从“老房子”向“新平台”转变。
此外,在传统工艺与非遗传承中,潮州市也积极行动,让潮州文化走出去,设立了广东省首个国家级工作站——中纺联驻潮州传统工艺工作站,带动以潮州刺绣为主的纺织类传统工艺整体性提升。
“接下来,潮州要做大文化旅游品牌,力促文旅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努力让古城焕发新风采、展现新魅力”伍茸表示。
内核:桑梓情中国心
在汕头老城区,西堤公园临港而建。“振盛兴批局”“恒记批局”……老街、老铺的名字被雕刻在公园广场内,印有侨批样式的瓷片嵌在公园的景观墙上,这里是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纪念地,也是南粤古驿道出海口纪念地
红头船、樟林港……早在宋元以前,潮汕地区就有人出海谋生。积淀千年的海洋文化,造就了潮汕人“走天下”的气质,也形成了大批次的潮汕籍华侨。
“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事业同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10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汕头侨批文物馆时深受感动,“华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爱国爱乡。他们在异乡历尽艰辛、艰苦创业,顽强地生存下来,站稳脚跟后,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有一块钱寄一块钱,有十块钱寄十块钱。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
潮汕话将“信”称为“批”,侨批又称银信,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寄给家乡眷属的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潮汕经济社会一直处于贸易逆差,但却能够保持相对繁荣稳定,就是靠侨批产生的外汇起到平衡和调剂的作用。”汕头侨批文物馆馆长林庆熙向记者介绍。
侨批一封,银元几许,漂洋过海,辗转归乡……这些记录华侨移民史、创业史的档案背后,是一个个故事、一份份思念,是百年间行进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更是潮汕地区传统文化中“爱国、爱乡、爱家人”精神内核的集中体现。“海外的潮汕侨胞以这样的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支援着祖国的正义斗争和经济建设。因此,侨批更体现的是爱国爱乡的深沉情怀。”林庆熙表示。
抗战期间,汕头澄海籍的旅泰侨领苏君谦、郭子纲和黄奕曾寄往国内一封特殊的侨批——捐资200元以支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办学。周恩来、叶剑英、潘汉年及廖承志等联名复信,对他们的爱国热忱“殊堪钦敬”。保存至今的同期侨批中,印着“同仇敌忾”“复兴民族”标语的批信更比比皆是。
当时间来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彼时我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当侨批已经逐渐远去走入历史,但它背后的桑梓情和中国心,却引导着众多海外潮汕侨胞各尽其力,投入故乡的发展建设当中。
改革开放初期,汕头乘着侨乡的东风成为首批四大特区之一。汕头也利用东南亚大量潮籍乡亲的优势,向东南亚的侨领做了大量的宣讲工作。但当时,百废待兴,很多外商对我国投资环境还是抱着观望犹豫的态度。“侨领之一的谢国民先生在亲自到内地进行考察并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之后,认为必须有人走出第一步,以实际行动投资大陆,才有可能增强海外华侨对改革开放的信心。”正大集团副总裁李闻海介绍。
为此,1984年,带着家国情怀的谢国民在内地开办了第一个外商投资企业:汕头正大康地集团公司。“公司领取了001号外资营业执照,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的第一个汕头外商企业营业执照。”李闻海表示,谢国民勇敢迈出的第一步,也引领了海外潮籍乡亲纷纷回乡投资,让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潮汕地区辉煌一时。
一封封侨批可谓家国情深,而以其为代表的潮汕文化中爱国爱乡的精神内核,则不光在百年行进间催生出无数中国故事,更造就着今日之潮汕,辉映着今日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