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匠人:雕梁画栋 巧夺天工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5-10 10:20:53  来源:网易新闻
核心提示:徜徉于各地旅游景点,随处都可以欣赏到美不胜收的古建彩绘艺术。古建彩绘在中国历史悠久,也由于一个古老的职业——古建彩绘匠人的营造和维护,这些雕梁画栋才能够延续至今。

   徜徉于各地旅游景点,随处都可以欣赏到美不胜收的古建彩绘艺术。古建彩绘在中国历史悠久,也由于一个古老的职业——古建彩绘匠人的营造和维护,这些雕梁画栋才能够延续至今。在郑州,有一家从清末至今已经有五代人从事彩绘的朱氏彩绘,在少林寺、白马寺、中岳庙、南阳府衙、武当山道观等地,无不有他们的作品,甚至一些地方朱家三代匠人都曾修过。彩绘匠人究竟有什么绝活儿?这门手艺又是如何传承的?

 


 

  古建彩绘,不只是为了美


  彩绘的历史,就是一部古代房屋装修史。所谓彩绘,又称油漆彩画,可不是简单地在墙壁上涂涂画画,其在用料、颜色、构图上极其讲究。朱氏彩绘第五代传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长存告诉记者,很多人对公园或者景点里富丽堂皇的雕梁画栋印象深刻,但实际上,彩绘的最初目的并非为了美观。


  “中国古代建筑多是木结构,时间长了容易被虫蛀、风雨侵蚀,彩绘的出现源于工匠们给这些木结构建筑防腐防虫、延长寿命的需求。”朱长存说,最初,古代匠人只是在木件的表面涂上红色或黑色的油漆,后来,随着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开始追求雕梁画栋,彩绘艺术发展演进为具有特色的古建筑装饰艺术。


  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将房屋梁架上的短柱画上水藻纹样,历经秦汉、南北朝、唐宋发展,云气、佛教元素图案等都曾进入房屋装饰纹饰。特别是宋代,建筑彩画进一步规范,工匠们把工作重点移到了房屋的斗拱、额枋,有包括五彩遍装在内的多达六种做法,颜色是以青绿为主的冷色基调,程序也非常讲究,宋人在《营造法式》里写得很详细。


  朱长存说,明代的彩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特别是旋子彩画,构图繁简适中、线条与着色技巧细腻。在此基础上,清代工匠创造出雍容华贵、金碧辉煌的和玺彩画和灵活自由、题材广泛的苏式彩画。前者只用于皇家宫殿和重要建筑,后者则用于皇家园林和私家宅院。而朱氏彩画起源于晚清,糅合了南北方彩画的特点,成为糅合河南风土人情的地方彩画,色调青绿相间,活灵活现,在绘画上根据不同的建筑彩绘不同的图案,比如太昊陵主要画龙,女娲庙主要画凤,关帝庙主要画“关公挑袍”,岳飞庙主要画“八大锤”等,在绘画工艺上最独特的是“沥粉焊线”,使绘出的图案像浅浮雕一样富有立体感。


 

  爷孙三代同修一座古建


  去过中岳庙的人,都会被大殿中两尊高达6米、姿态雄伟的镇殿将军像所吸引。这两尊采用传统工艺精雕细琢的彩绘泥塑,正出自朱长存的父亲——朱氏彩绘第四代传人朱彦林之手。朱彦林7岁学活儿,除了家传绝学,还广投名师,不但彩绘造诣深厚,泥塑、壁画手艺也十分了得。普通人或许不知,但行家一定能看出中岳庙的镇殿将军与别处不同,他们的盔甲衣饰采用了“九吞十八扎”“兔耳折”等手法,立体感很强,最关键的是,原汁原味地保持了古代庙宇塑像的精髓和朱家的绝活。


  所谓“九吞十八扎”,在泥塑武像固定盔甲衣饰方面用9个吞头在头、脖子、腰等9个部位及用麻线、铁丝在18个地方把衣服扎起,固定衣饰形状,这也是古代武将的真实装束。“兔耳折”则用于塑像的衣纹中,让泥塑立体感很强,“棉油松香制眼球”可以让观者感觉到塑像的眼睛始终盯着自己,也是不传之秘。


  1984年,已故国家文物局原高级工程师祁英涛,在看过郑州城隍庙的彩绘和中岳庙的镇殿将军泥塑后,曾惊讶地问朱家人在哪儿学的,民间已经多年不见这种手法了,兴奋地挥笔为朱家题词“中原奇葩”。其实,如今带着徒弟们奔波在古建修复、彩绘一线的朱长存,经常能在一些地方看到父亲甚至爷爷的作品,能够记住名字的,朱家三代人都曾修过、画过的,就有淮阳太昊陵、汤阴岳飞庙、郑州城隍庙等。朱长存的母亲陈学兰,也回忆有次去武当山干活儿,山上的老道说当年陈学兰的公公朱培修也在那里画过彩,“留着小辫,印象很深刻”。


  朱家所参与修葺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古建文物,往往上一次修葺距今已经数十甚至上百年,隔了一代甚至两三代人,如今,这些匠人所参与的大部分作品本身,都已经成了文物的一部分。再次站在这些勾栏、塑像、雕梁画栋之前,朱长存常常能够看得见长辈们当年在此劳作的手法和身影,感觉到工匠精神在自己身上的传承。

 


 

  从修旧如旧,到最小干预


  朱长存2008年辞掉了工作“继承衣钵”,独当一面地做古建彩绘和修复。在此之前,母亲陈学兰一直反对他从事彩绘,她想让唯一的儿子学医。但从小对古建彩绘耳濡目染的朱长存,对家族的这项手艺却是发自内心地爱。


  父亲朱彦林1989年去世,陈学兰领着丈夫的几个徒弟把没做完的工程做完,挑起家族重担,为朱氏彩绘的传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她长年在一线工作,参与修复了河南大量的国家级、省级文物古建筑。2004年,已经67岁的陈学兰仍然带队负责郑州文庙的彩绘工程,精美的二十四孝图就出自朱氏彩绘之手。2008年汶川地震后援建四川,包括李白故居、万寿寺等在内的大量古建彩绘、壁画的修复需要人做,陈学兰仍要亲自挂帅去,被朱长存拦下了。为了更好地传承朱氏彩绘,也为了让母亲放心,那段时间朱长存把自己关到房间临摹父亲作品的小样,当朱长存画了龙给母亲看时,陈学兰惊呆了,图样跟他父亲朱彦林画的一模一样。就在几天前,一家电视台访问朱长存,他20分钟内就在镜头前勾出了一条龙,活灵活现。


  朱长存认为朱氏彩绘也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过去全凭肉眼观察的色彩、环境评估,如今用上了色谱分析、二氧化碳检测等手段。不过,论到一些核心材料的配方,仍然是不折不扣的老东西。“你看,几百年了,桐油、猪血,加石灰、砖末仍然是腻子的主料,用在木结构上仍然是最好的,防腐防潮,通透,又有毛孔,可以让油漆吸附上去。”很多老手艺人、老工匠人对祖辈传下来的“方儿”特别珍惜,朱长存也是这样。


  方儿归方儿,使用归使用。古建修复最核心的是技艺,但理念也非常重要,特别是近年,文保概念兴起,朱长存又有了新体会:“古建彩绘修复,比如我爷爷那一代,当时都是全覆盖,当时还没有文物保护的概念,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了应该把好的老东西保存下来。不能因为你的彩绘手艺好,就把老东西都覆盖了,盖住了就没有了,你就看不到那时的手艺,那个时代的特点了,文化内涵就打了很大折扣。”


  刚刚结束、历时一年的洛阳关林古建修复,就是在这一理念下执行的。那里有清代的老彩绘,也有朱长存母亲上世纪80年代做的彩绘。朱长存的方案是不同时期不同对待,屋架梁内檐的彩绘全部保留,虽然颜色暗淡一些,清清灰和鸟粪,仍然是原汁原味的。房屋外檐上因为风吹日晒雨淋已经消失,为了保护建筑体,才重新做彩绘。“不能为了修而修。”朱长存说。

 

本文标题: 彩绘匠人:雕梁画栋 巧夺天工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97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