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民居建筑的挡水檐由于所占的面积小,所处的位置隐蔽,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福州民居建筑、挡水檐、装饰挡水檐处于主屋与护厝的屋檐交叉处,为了防止交错的屋檐上溅起的雨水打湿内廊,故在护厝的屋顶上筑挡水板,在福州民间称之为“挡水檐”。
一、挡水檐的装饰内容与形式
1.人物
挡水檐中吕布的形象
福州民居建筑挡水檐的人物题材主要来自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由于明清时期福州盛行尚武思想,所以武将时常被作为装饰的主题。加上福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海盗猖獗,土匪横行霸道。另外,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之间、不同血亲关系的族群之间时常发生大规模的械斗。所以弘扬侠义精神与忠义观念在当时十分盛行。因此在福州挡水檐的装饰题材中,经常见到代表忠义、骁勇的人物,如刘备、关羽、吕布、赵云等。
挡水檐中隐士的形象
此外,受民间传说故事以及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一些神仙、道人、隐士悠然自得的形象也常常作为挡水檐的装饰主题,表达人们对安逸与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对于多数目不识丁的民间工匠来说,主要是通过戏剧获取这些人物题材的故事内容。闽剧又称“福州戏”,是唯一采用福州方言念白、演唱的剧种。一些建筑工匠、艺人通常白天干活、晚上看戏,他们将戏剧中的人物、场景,通过建筑的装饰表现出来。所以今天我们所见到挡水檐上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武将,一招一式都带着浓厚的舞台剧特点。
2.花果植物与器皿(博古纹)
挡水檐上的石榴装饰
在挡水檐装饰题材中,植物主要是一些象征吉祥富贵的花卉、卷草纹,以及象征高风亮节的梅、兰、竹、菊。另外,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葡萄、南瓜也比较常见。
挡水檐上的博古图
在挡水檐装饰中,博古图也是常见的图形类别。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瓶花、香炉、如意纹、书卷纹以及床榻、几案等明式家具图案充斥其中,并产生了新的、特定的吉祥寓意。人们根据需要任意组合,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了几种范式,一直延续至今。如在花瓶中插月季花,代表平(瓶)安富贵;瓶中插三个戟,代表连成三级(戟)等。
3.亭台楼阁
挡水檐上亭台楼阁装饰
由于福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在鸦片战争失利后,福州是被迫开放的港口之一,大量的外国商人以及西方传教士在福州一带活动,尤其在沿海地区。如福州的平潭县,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基督教堂,甚至衍生出当地方言的赞美诗与祷告词。所以在福州民居建筑中,外来文化对挡水檐的装饰图式的影响就不难理解了。
4.几何纹与文字
几何纹是由几何形图案组成的有规律的纹饰,纯属形式上的变化和结构上的美感。福州民居建筑的挡水檐装饰中,几何纹样比较常见,如卍字纹、回形纹、云纹、螭龙纹、蝙蝠纹等。虽然少量的几何纹样以主纹的形式出现,但大多数是作为附属纹,如边框或角饰等。
在挡水檐的装饰中,福州人为了更为直接地表达主题,除了采用图形之外,文字也比较常见,且图文并茂,文字以对仗的形式出现,内容多为人们熟知的家训,如勤俭持家以及劝学等内容。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他们普遍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希望子孙后代通过读书步入仕途,从而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
二、挡水檐的装饰媒介与技艺
1.灰塑
挡水檐上残缺的灰塑
在福州民居建筑挡水檐的装饰中,民间艺人往往就地取材,将白灰(在沿海地区,一般采用贝灰或者蛎灰)掺兑纸筋、麻绳、草筋等材料,糅合制成灰泥。一些富庶大户为了增强灰塑的牢固性,还会在灰泥中调入红糖水或糯米汁等,工匠一般在现场塑制而成。这种装饰手法称为灰塑或灰披。
灰塑一般采用圆雕式以及半浮雕式,其特点是塑造的形象圆润,立体感强,聪慧的民间艺人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题材多为戏曲人物、花鸟、博古纹等图式。
2.彩绘
彩绘作为装饰手法,在福州民居建筑的挡水檐处用得最多,一则彩绘能够清晰直接地表现题材内容;二则成本低廉,彩绘颜料多采用矿物质研磨制成;三则彩绘容易在面积较小的挡水檐中表现。
由于彩绘的抗蚀性较差,因此,露天部位一般比较少用,多用于檐下。挡水檐随着屋顶的坡状做成阶梯状,较为狭长,所以彩绘的内容也分成若干个画幅。一般来说,各个画幅之间风格统一,并形成一个系列,两边挡水檐的内容也相互呼应。
3.嵌瓷
挡水檐上的嵌瓷艺术
在福州民居建筑挡水檐的装饰中,嵌瓷的手法相对并不多见。嵌瓷也称剪黏、剪碗等,顾名思义就是将陶瓷片嵌在泥塑形体之上的一种装饰艺术。福州民间瓷窑在明清时期十分盛行,残破的瓷片很自然地运用于民居建筑。目前,在福州民居建筑中,经常见到墙体中存在大量碎瓷片的混合物,一些地方甚至外墙采用瓷片镶嵌作为装饰。
相对而言,闽南地区的民居建筑色彩艳丽,在剪黏中,他们以五颜六色的瓷片作为装饰材料。而福州的民居建筑相对朴素,色彩上并不张扬。在福州民居建筑挡水檐的装饰中,除了镶嵌瓷器外,也经常采用陶器。嵌瓷的手法一般不单独出现,多与彩绘相结合,尤其是博古纹的大量使用使嵌瓷艺术能够很好地融入其中,也使得画面层次分明,古朴而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