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赫墓石马
吉山失考墓武将
从紫金山北麓到中华门外,最近,“老南京”以四篇连续报道,介绍了南京的明代功臣墓。南京是明代初年的首都,拥有丰富的明代文化,安葬在南京的明代功臣有数十位。除了钟山之阴(紫金山北麓)和中华门外,还有一些明代功臣墓散落在江宁将军山、雨花台区西善桥等地。最近,“老南京”版的记者探访了这几处明代功臣墓,也为这一系列报道画上一个句号。
对于明代功臣墓颇有研究的石刻文物爱好者张文进介绍,安葬在中华门外、雨花台一带的明代功臣,除了邓愈、李杰、宋晟等人之外,还有一位虢国公俞通海。由于俞通海墓石刻深藏在晨光厂厂区内,因此,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处明代功臣墓的存在。
俞通海,和他的两个弟弟俞通源、俞通渊,早年跟随父亲俞廷玉,率水师万人投奔朱元璋,这一大家子为大明江山的建立,立下赫赫功劳,俞通海功劳极为突出,曾在鄱阳湖大战中救过朱元璋的命。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俞通海在和张士诚作战时,中流矢阵亡。
俞通海死后,朱元璋非常伤心,将其葬在南京聚宝门外的戚家山北坡上,大概相当于如今的雨花台西北侧。后来,俞氏家族的重要人物死后,包括俞通海的弟弟南安侯俞通源、嶲国公俞通渊等都陆续葬到这里,此地形成了一个“俞氏家族墓”。1978年,南京市博物馆对俞通源墓、俞通海夫人于氏墓进行了考古发掘。
俞通海是明代开国名将,死后追封国公,其墓葬等级较高。上世纪三十年代,历史学家朱偰对俞通海墓做过考证,他在《金陵古今图考》中记录,当时的俞通海墓有望柱、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文臣武将各一座。几十年后,俞通海墓石刻只剩下了一只石羊和一匹石马。
记者了解到,俞通海墓仅存的石刻,目前存放在晨光厂南区内,并不对外开放。
沐英家族墓武将搬进博物馆
在江宁博物馆的院子里,陈列着两尊武将翁仲,其大小、造型和紫金山北麓的常遇春、徐达、李文忠等明功臣墓石武将近似,暗示着它们也是明代功臣墓石刻。
记者了解到,江宁博物馆收藏的这两尊石武将,的确是明代功臣墓遗物,它们来自明代开国功臣、黔宁王沐英家族墓,而且是沐英家族墓留存下来的仅有的两件地表石刻。
《江宁历史文化大观》一书收录了这两尊石刻没有被搬迁前的照片。原来,两尊石武将位于江宁将军山附近的印塘村。从老照片上看,当时的两尊石像,一尊矗立,一尊倒在地上。2011年,由于文物部门决定对石像进行集中保护,它们被搬到江宁博物馆,并进行了修复。
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早年叫做朱文英。后来才改回本姓。在明代开国战争中,沐英战功赫赫,后来被朱元璋封为黔国公,镇守云南,对云南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洪武二十五年(1392)六月,沐英病逝,其子沐春将父亲的灵柩送回南京。朱元璋追封沐英为黔宁王,并以王礼葬于江宁将军山。
此后,沐英的后代世袭镇守云南,历代黔国公死后大多也葬回南京将军山,形成了将军山沐英家族墓。按照明代墓葬制度,沐英家族墓也有神道,两侧放置石刻,这对武将就来自沐英家族墓神道。
吉山失考墓石刻雕刻精美
在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有一座鲜为人知的明代功臣墓——航海侯张赫墓。
2007年底,南京市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西善桥刘家村发现了张赫墓,并随即进行了考古发掘,墓中还发现了一件极其珍贵的白釉梅瓶。
张赫是朱元璋的老乡,早年跟随朱元璋起兵,屡立战功,官拜航海侯,掌管水师。张赫死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时年67岁,被追封为恩国公。朱元璋下旨将他安葬到南京南门外的“安德乡”,也就是后来的西善桥刘家村。
据了解,张赫墓考古发掘后,墓葬已经原址保留。张赫墓还存有一对石马,则搬迁到西善桥街道秦淮新河大桥下的河边进行展示。
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吉山失考墓”,位于江宁区东善桥街道吉山石马村,存有一座石马、一对石武将。武将雕刻极其精美,使人惊叹,在一些细节上甚至超过了明孝陵武将,被一些爱好者认为是南京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神道石刻。
这对藏身山村的石武将,其所属的“吉山失考墓”埋葬的是什么人,目前还没有定论。南京文物专家邵磊研究员在其新出版的《江苏石像生》一书中认为,“吉山失考墓”的墓主是明代永乐年间的丰城侯李彬。李彬的父亲曾追随朱元璋起兵,李彬本人也在洪武、永乐朝担任重要军职。
专家认为,李彬虽然不能算是明代开国功臣,但其墓葬石刻也具备一定的明代开国功臣墓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