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宗祠文化及其保护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20-12-10 13:51:18  来源: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作者:陈鹏鹏
核心提示:宗祠文化起始于古代先民的祭祖活动,这种悠久、灿烂的文明,源远流长,成为人们千百年来恪守的精神维系,乃至族人溯本求源的强烈表现。祭祖活动始于哪朝哪代,至今众说纷纭。20世纪80年代,辽宁辽西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玉龙的原始型,各组石建筑址以及“女神庙”,一尊与真人同大、形神兼备的泥塑彩绘“女神”头像。这处距今5000年的红山文化遗址,被认为是一处与祭祀祖先有关的文化遗存,“女神庙”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神庙。

  宗祠研究已成为一种文化,而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宗祠文化起始于古代先民的祭祖活动,这种悠久、灿烂的文明,源远流长,成为人们千百年来恪守的精神维系,乃至族人溯本求源的强烈表现。祭祖活动始于哪朝哪代,至今众说纷纭。20世纪80年代,辽宁辽西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玉龙的原始型,各组石建筑址以及“女神庙”,一尊与真人同大、形神兼备的泥塑彩绘“女神”头像。这处距今5000年的红山文化遗址,被认为是一处与祭祀祖先有关的文化遗存,“女神庙”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神庙。


  周代庙制有严格的规定:天子七庙,三昭、三穆、太祖庙,诸侯五庙,二昭、二穆、太祖庙;大夫三庙,一昭、一穆、太祖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汉代庙制松动,郡国已设有宗庙167所。东汉光武帝始有四时致祭常典,春以正月,夏以四月,秋以七月,冬以十月。宋代出现大量民间祠堂,四时祭祖。在司马光、程颐倡导下,先是民间在祖厝挂祖先像祭祀,而后发展为祠堂。清代宗族祠堂要求本族成年男子才能参加,入族异姓,出族承祧不得参加祭祖。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衍化,原是国家的象征、代表王朝至高无上权力的宗庙,转变为民间立庙,代行封建统治的另一种形式。祠堂不局限于祭祀功能,还是族人之议事,行使族规的行政机构。因此朝廷有时赐牌、赐匾,给予笼络鼓励。所以在祠堂内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宏扬祖宗功德的匾额。如晋江衙口施氏大宗祠有清帝所赐“天下第一清官”、“忠勇性成”等匾额;晋江池店凤池李氏家庙明帝所赐“乐善好施”匾额,延陵龙溪祖祠有康熙帝赐吴英“作万人敌”匾额等。还有宰相、状元、榜眼、尚书、大学士、都督、国师、文武一品、一榜三龙、相国、四世一品等标榜记录祖先职衔的匾额。


  祠堂内的一些碑记,则记述宗族源流、播迁、字行等。如鲤城浮桥黄龙吴氏家庙字行多达64字,取易经64卦生生不息之意。晋江西滨林氏祠堂则有《林氏祠堂始建年代考》、《林姓氏族源流》、《西滨蕃衍外乡支派》、《历代名人事迹)、《西滨林氏世代昭穆》等多方碑记。凤池李氏家庙则有明代《自然公修洛阳桥记》、《凤池李氏重建家庙记》等碑记。衙口施氏大宗祠则有施琅将军亲自撰写的《建祠告成碑文》。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则有清代泉州最后一位状元吴鲁及进士吴增等撰写的三方碑记。


  对联也是泉州宗祠文化的一大亮点。如晋江青阳蔡氏家庙神龛联对为:“论德论功论爵,尊尊亲亲,千年公道如见;白唐自宋自今,子子孙孙,一脉忠厚永存。”阐明立功、立德、立命是宗族中受人尊崇的条件,训导子孙万代以忠厚积德为本做人。南安延平郡王祠有康熙帝诏赐郑成功迁葬撰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南安丰州黄氏家庙有对联:“祥发燕山仰瞻北斗,源溯江夏泽惠南疆。”“一祖五宗堂宇桂香冉冉,十枝七叶槐庭庙荫森森。”昭示燕山黄氏渊源、播迁和祖德宗功。晋江陈埭丁氏大宗祠联文:“派衍鹰扬起洛水迁文山滨海奠居桐郡夙推华胄;祥钟鹿兆为忠臣作孝子洁身拒伪竹编均著完人。”“廿余世文昭武穆共忠孝家风不居人后,五百年祖功宗德与东南流峙长在目前。”昭示丁氏因元末明初世乱,民族关系紧张,不敢公开身份和信仰,祭祖“祀不设主,祭不列品”。直至建成“回”字形祠堂,经二十八世繁衍成福建省最大回民聚居地,说明回汉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过程。


  宗祠文化最具标志性的是姓氏堂号郡望。泉州宗祠众多,星罗棋布于各聚族而居的地方。仅晋江有数百个姓氏,就有称为“家庙”、“祠堂”、“小宗祠”的宗祠将近500座。石狮33个姓氏,建有宗祠125座。永春的宗祠,作为第一大姓的林氏有29座,第二大姓陈氏有37座。安溪第一大姓陈氏宗祠有45座,林氏宗祠有44座。整个大泉州数以千计的宗祠要区分的符号则是堂号、郡望,大多勒记在大门匾上作为该姓肇始发祥地和分支散叶。



  如陈氏在“颖川衍派”的总堂号之下,又有“南院传芳”、“飞钱传芳”、“碧石传芳”等分堂号。黄龙族吴氏郡望为“延陵衍派”,又有堂号:让德、三让、种德、黄龙、溜江等。杨氏堂号“弘农衍派”,又有“四知”、“清白”为分堂号。张氏以“清河衍派”为郡望,又有“百忍传芳”等堂号。林氏起源有三:因而堂号有:“西河衍派”、“下邳衍派”、“九牧传芳”、“问礼家声”、“双桂遗风”等。有的堂号还以非常优美的典故流传。据《中国姓氏大辞典》统计,古今汉字姓氏有11939个,单姓、复姓加起来有9600多个,常用的也有二三百个,这里无法一一列举,连“蜻蜒点水”都谈不上。


  氏族文化有三大载体:祖墓、祠堂、谱牒,宗祠作为重中之重,起最大的作用,产生正能量的频率也最高。笔者认为对宗祠的保护,适用文物工作所贯彻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目前,祠堂的保护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城镇改造、旧村改造、房地产开发造成的建设性破坏。“破四旧”年代的破坏是把祠堂的一些人物雕塑脑袋敲断,匾联、书法等用漆或灰涂掉。但当前建设性的破坏,却是把整座祠堂连基拆除,建筑构件有的被盗卖,有的送进博物馆。如浦西建万达广场拆掉的庄氏宗祠,泉州四中扩建,拆除金氏回族在大寺后建的一座颇具伊斯兰建筑特色的明代祠堂,旧村改造拆除的霞洲林氏祠堂。遭此厄运的还有市区董杨大宗祠、曾氏宗祠、薛氏宗祠、赵氏宗祠、卓氏宗祠、徐氏宗祠等。有的宗祠近年族人倡导筹资重建,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给予政策性的支持和引导。


  二是祠堂重修时应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利用海外侨资、企业家捐资,重修祠堂资金充羡,人们的眼光便瞄向高、大、全,片面追求祠堂建筑富丽堂皇。所使用建筑材料用琉璃瓦、磨光石材、彩绘瓷砖、影雕,而摒弃传统建筑材料,传统建筑工艺。特别是有的把上百年历史、具有文物价值的祠堂拆除,把人工雕饰精美的石构件、木构件、石雕、砖雕、灰雕丢弃,而捡起那些电脑雕刻的石、木构件,令人痛惜又可笑。有的虽然用上旧构件,但不懂古朴的文物价值,把旧楹联打磨掉,换上新联;把旧的漆画、墨书复盖掉,重画、重书;有的把旧的石构件重新琢打一遍,以求修葺一新的效果,殊不知这样已经失去文物本身的历史印痕,是万万不可取的。


  三是要加强祠堂建筑的管理。祠堂是族人公用的活动场所,要有防火、防盗、防人为破坏的管理措施和器材。几年前市区金鱼巷黄氏宗祠因处于交接时段的无人管理状况,拾破烂的私自入住引起火灾便是一个教训。


  四是依法依规做好祠堂修建。文物法规定:“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对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应当报登记的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由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据此,祠堂的修建也应纳入法制的轨道。



  对泉州人来说,东观西台这个地方大概都不会生疏。谈起这个地方的命名是有缘由的。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吴龙征中癸未科进士后,历任东观侍读、西台御史等官职,而匾其第为“东观西台”。至今这座古大厝的大门留有一对联文:“东观读书荣分雕锦;西台执法望重豸冠。”所以,里人因吴氏官职显贵而堂壁生辉,宅第建筑也因之演化为地望路名。泉州地名典故多多,大抵与东观西台的得名雷同。诸如:庄府巷、曾井巷、九史巷、孝感巷、台魁巷、孟衙巷、甘棠巷、甲第巷、三朝巷、汪衙巷、侍郎第、洪衙埕、万厝埕……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但可吟诵“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者,惜已屈指可数,大概可袭其意面戏称:“昔人已随青史去;此地空余地名留”。那些不复存在于泉州古街幽巷的宅第,只有留住地名让人凭吊怀古的缘份了。


  随着城市经济建设,旧城改造,道路拓改,土地开发等基本建设项目的进行,人民群众现代生活的适应,阅尽历史沧桑和大千世界的泉州名第荣府,有的已成为历史包袱遭受被扫荡夷平的厄运,而高歌“旧貌换新颜”的进行曲。幸存者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理所当然地领受了个中之殊荣,在改造后的涂门街格外显眼。这座泉州绝无仅有五开间四进明清古建筑,前三进系100多年前吴氏族人商议建大宗祠时,吴龙征裔孙将前三进宅第献出落架重建,自住后落第四进,仍旧保全明代建筑形式,而略加维修。因此,这座泉州富有特色的古大厝,遂成今日东观西台与吴氏大宗祠浑然一体,明清两个朝代建筑风格迥然存异的历史见证。


  一个世纪以来,东观西台这位“历史老人”历尽天灾人祸的种种劫难,曾为驻兵、校舍、工厂、剧团址等公共场所,恣意拆毁移改,破坏原有建筑规制,加之年久失修,梁蛀桷朽,壁裂瓦坍,破损严酷,已步入龙锺暮年之境,垂垂老矣!大修已是势在必行,也为时不容缓。目睹现状,吴捷秋老先生心急如焚,多方奔波相告,联络宗亲,运筹振臂,多在为挽文物于不朽,拯宅第于未倾,使古迹重光。在省、市文物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吴老等倡议成立了“泉州市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文物修建委员会”,延聘董事,草拟章程,分工负责,致函海内外宗亲族众,同心同德,群力群策,筹募资金,共襄是举,以求早日功到厥成。这是值得推崇光大的文物保护新举措。2005年,浴火重光的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在漫漫时空中已走过至少万年的人类活动历程,地上地下蕴藏着大量文物古迹,而地方政府投入文物保护的经费又极其有限,这就加大了保护和抢救历史文化遗产的难度。可欣可慰的是泉州有得天独厚的社会优势,海外侨胞、港澳台胞和社会各界人士公益事业者比比皆是;宗教、宗亲十多年来筹款用于修建古寺庙、古墓葬、祠堂、故居等文物古迹,斥资巨达千万之多。这不仅为泉州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景象,也符合文物保护工作要“多方吸纳社会资金,拓宽文物保护经费渠道,鼓励海外侨胞、港澳台胞对文物保护事业捐资赞助”的政策,对逐步形成“以政府拨款为主,社会各界共同支持的文物保护投入新机”,也是有力的推动促进。


  总之,宗祠文化是中华国粹,集历史、人文、经济、地理、风俗、艺术、建筑于一体,因此,宗祠这一作为宗祠文化的载体,交融动态和静态,更值得薪承光大,世世代代永宝之。

 
标签: 宗祠文化

本文标题: 浅谈宗祠文化及其保护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show-9935.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