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的白沙溪三十六堰至今已有1900余年历史。在新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后,这座欢歌千年的古堰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申遗成功之后的路该怎么走?
18日,记者从金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当地将通过实施文化解码、古堰坝修复、白沙八景等“六大工程”,结合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创建,在传承和弘扬优秀水文化的同时,带动一方百姓富起来。
欢歌千年润泽一方而今焕新生
白沙溪流域位于钱塘江上游婺江支流,流域总面积320平方公里,主流长56公里。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辅国大将军卢文台率部将修筑白沙堰,引水灌溉,其“深掏潭、低作堰”的梯级群堰坝体,距今已有1900多年,当前仍有21座古堰继续发挥着引水灌溉作用,灌溉农田达27.8万亩,润泽一方。
婺城区历届党委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水利事业建设,“十三五”期间先后完成五水共治投资86亿元,两夺大禹鼎,打造了白沙溪、武义江、莘畈溪三条浙江省级“美丽河湖”,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建成美丽乡村风景线3条、浙江省级示范美丽乡镇4个,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个,207个村庄中40%的村达到A级景区村。
以新昌桥村为例,近年来,该村充分利用白沙溪上的旱龙堰与万潭堰,积极开展“十乡百村”乡创行动,现村庄面貌已焕然一新,成为乡创示范点、白沙溪文化样板村和游客向往的“康养旅居”之地,造福了一方百姓。
此外,婺城通过举办“卢文台治水”、中国山水四项等活动和赛事,大力打响白沙溪水品牌,全域开展文旅体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去年来婺城旅游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近百亿元。截至今年10月,该区207个村实现总收入2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超12万元,其中90个村实现经营性收入超20万元,城乡收入比例缩小至2:1。
在今年12月8日举行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1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白沙溪三十六堰向世界展示了婺城悠久的治水文化和优越的水资源禀赋,并成功入选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它是全国第23个、浙江省第6个、金华市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放大“申遗”效应带动一方“富”起来
申遗成功后,白沙溪三十六堰的未来之路怎么走?会上,婺城区委书记蔡艳表示,婺城将做好学习与宣传的文章,擦亮白沙溪三十六堰金名片;做好保护与利用的文章,让世界遗产资源造福百姓;做好传承和发展的文章,打造全域幸福河。
记者了解到,在推进三篇文章的过程中,婺城将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其中包括成立白沙溪文化研究会,推出一批白沙溪文化基因解码成果。
婺城区副区长范锋鑫介绍,白沙溪三十六堰历经一千九百多年的洗礼,孕育了治水文化、婺学文化、金华酒文化、婺州窑文化、红色文化等相互交融的白沙溪文化体系,形成了科学的治水理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婺城将进行深度的挖掘、开发和利用,将丰富的婺文化基因解码成果以有深度和前瞻性的书籍、影像等形式呈现,以解码成果指导婺城乡创工作和文旅工作,推动婺城“双城”战略落地成景。
同时,婺城将推动白沙水文化研学活动,打造一条白沙溪旅游风情线。范锋鑫介绍,婺城将精心谋划白沙八景,将“龙桥映月”“宝塔摇铃”“白沙古堰”“琅琊峰回”“铁店古韵”“双湖烟雨”“乌云桥渡”“涧道雄关”等景点串点成线、以点带面,通过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创建,使之成为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同时将继续办好卢文台治水文化节、中国山水四项公开赛等以水为主题的和以文旅民俗为特色的节庆活动,让白沙溪文化古迹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