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库浏览完毕

重新浏览
推荐基因库
1 / 6

都江堰水文化广场—俞孔坚

展开全部     查看原图 2018-08-01 92170
都江堰水文化广场图1



« 上一张





下一张 »


基因库介绍

  都江堰水文化广场位于四川省成都都江堰市(原灌县)。城市因有二干多年历史的大型水和J工程都江堰而得名。该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广场所在地位于城市中心,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三条灌渠穿流城区,同时,城市主干道横穿东西,场地被分为三块。

  本文从地域自然和文化过程,历史,场所的现状问题和当地人的生活及休闲方式诸方面人手,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景观的艺术设计理解为解读地域和场所精神的过程。

  一、设计目标

  用现代景观设计语言,体现古老、悠远且独具特色的水文化,以及围绕水的治理和利用而产生的石文化、建筑(包括桥)文化和种植文化。使之成为一个既现代又充满文化内涵的、高品位、高水平的城市中心广场,包容了文化功能、休闲功能、旅游功能。

  二、设计构思来源之一:地域自然与人文景观研究与历史阅读

  文化挖掘——水文化之精神

  因水设堰,因堰兴城,水文化是都江堰市特色的来源与根本特征,为此,都江堰广场之场地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两点:

  地域景观:天府之源——自然与文化景观格局

  都江堰市枕居都江古堰,座落在群峰脚下,镶嵌于蒲阳、走马、江安、柏条四河之间。西北古堰雄姿,群山环峙;东南平畴万里,天府良田无垠。其水由西北向东南而行,畅游百川,泽万顷良田,奔腾呼啸,气势磅礴。放射状的水网奠定了天府之国扇形自然和文化景观格局的基础。都江堰是天府扇面的起点,而广场则为都江堰市的扇面核心或称“水口”。

  阅读历史:饮水思源——以治水、用水为核心的历史文脉及含义

  治水的渊源都江堰真正为多数人公认的始创者是秦昭王时的蜀郡守——李冰。都江堰却是一个千秋工业,它凝聚了数千年蜀人的辛劳。继李冰之后,各朝代的人都对都江堰进行了修复与改造,技术上不断得以更新。

  种植文化

  随着都江堰工程的进一步完善,成都平原处处皆为人间乐土,沟渠纵横,阡陌交错,地无旷土,已到了“天孙纵有闲针线,难绣四川百里图”的佳境。汉化后的种植文化将种植与养殖统一,稻鱼结合,自成体系。

  种植文化使蜀“人杰地灵”,成为政治经济的重地,也为后世种植、渔业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并激发了我们的设计思路与灵感。

  植根古蜀的建筑技术

  都江堰工程中的若干重要技术,如笼石技术(竹笼卵石及后来的羊圈一木桩石笼工程)、鱼嘴技术、火烧崖、石凿崖技术、都江堰渠首和有关河渠上的若干索桥的建筑技术,都具浓重的地方水利风格,富有民族文化特征。

  另外川西民居及宗教建筑也有鲜明的特点,特别是对竹木石材的应用及艺术处理都有其浓厚的地方特色。

  石文化

  古代蜀人有崇拜大石、崖石的原始宗教意识。石犀、石马是具有地方特征的神物,蜀人认为犀牛神可战胜水神,而且有阴阳五行说的内涵,从五行相克的关系看,石属土,土胜水,石神有镇水的含义。

  水的其它衍生文化

  都江堰因水而生的文化很多,如神话、祭祀文化、景观及历代文人留下的诗词歌赋等。这里只提一下都江堰的开水节,它源于远古对水神的祭祀,后来改祭李冰。古老的庆典民俗传承千年以上,成为都江堰极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它增进了人们对水文化的认识。

  市民休闲行为之特点

  时代的发展使得许多城市生活节奏愈来愈快,而这里却处处有别地少见的悠闲景象。成都有“最悠闲城《之美誉,而其中尤以都江堰为最。这里的人们喜欢悠哉自在的日子,颇有“长夏无事,夕阳西下,明月东升。搬个小板凳,沏上壶不浓不淡的茶,聚几个不衫不履的人,说几句无拘无束的话”的味道。

  三、设计构思来源之二:场地问题的分析

  景观设计的要旨是解决问题,现状都江堰广场有许多问题必须通过设计来解决:

  .城市主干道横穿广场,将广场一分为二,人车混杂。

  .用于分水的三个鱼嘴没有充分显现,本应是最精彩的景观,却被脏乱所埋没。

  .渠道水深流急,难以亲近,其中一段已被覆盖。

  .广场被水渠分割得四分五裂,不利于形成整体空间。

  .局部人满为患,大部分地带无人光顾。

  .多处水利设施造型简陋,破败不堪。

  .大部分地区为水泥铺地,乏景观特色与生机。

  .周围建筑既无时代气息也无地方特色。

  四、设计构思:解决问题与营造场所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场所问题和特征的研究,提出了如下一些设计构思:

  广场主体构思

  天府之源,投玉入波;鱼嘴竹笼,编织稻香荷肥。

  在广场之中心地段,设一涡旋型水景,意为“天府之源”。中立石雕编框,内填白色卵石,取古代“投玉入波”以镇水神之象,又为竹笼搏波之形,同时喻古蜀之大石崇拜主要旨。石柱上水花飞溅,其下浪泉翻滚,夜晚彩灯之下,浮光掠金。水波顺扇形水道盘旋而下,扇面上折石凸起,似鱼嘴般将水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细薄水波纹编织成一个流动的网,波光淋漓;意味深远,令人深思;蜿蜒细水顺扇面而下,直达太平步行街,取“遇弯裁角,逢正抽心”之意。广场的铺装和草地之上是三个没有编制完的、平展开来的“竹笼”。竹篾(草带、水带或石带)之中心线分别指向“天府之源”。中部“竹笼”为草带方格,罩于平静的水体之上,中心为圆台形白色卵石堆。东部“竹笼”则以稻秧(后改为花岗岩)构成方格,罩于白色卵石之上,中置梯形草堆(后改为卵石堆)。西边“竹笼”则是红砂岩方格罩于草地之上。

  问题的解决对策

  整合场地

  针对水渠将广场分割的现状,以向心轴线整合场地。轴线以青石导流,喻灌渠之意,隐杩槎之形。可观、可憩、可滋灌周边草树稻荷。同时在各条水渠之上将水喷射于对岸,夜光中如虹桥渡波。

  人车分流

  干道处为避免人车混杂,以下沉广场和地道疏导人流。广场北侧半圆形水幕垂帘,茶肆隐于其中(后取消);南端水流盘旋而下,以扇形水势融于地面并成条石水埠之景。

  强化鱼嘴

  四射的喷泉展现了分水时的气势,突出了鱼嘴处水流的喧哗。水落而成的水幕又使鱼嘴及周围景致若隐若现,独具情趣。灯光之下,如彩虹飘带,挂于灌渠之上。

  分散人流

  广场四处皆提供小憩、游玩之地,市民的活动范围将不会再局限于现有的小游园处。

  增强亲水性

  设计后整个广场处处有水,注重亲水性的处理,重点有以下几方面:

  内江处水车提水,引水流于地面,游人触手可及。

  广场南部以展开的竹笼之形,阡陌纵横之态,引水以入,市民尽可在其间游玩。

  蒲阳河上暗渠复现,水薄流缓,人可涉而过之,人水交融(后改为旱地喷泉)。

  重塑水闸

  利用当地的石材一红砂岩,将闸房建筑进行改造。罩以红砂岩框,上悬垂藤植物,周围以白卵石铺装,兼悬水帘,将水闸以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融入广场的环境与氛围。

  创建生态环境

  广场上水流穿插、稻香荷肥、绿草如茵、树影婆娑,一改以往水泥铺地的呆板,营造出一片绿意与生机,成为都江堰市一处难得的生态绿地,市民身心再生的极佳空间。

  营造生活情趣

  广场的设计因袭当地的市民文化和村落街坊共赏院落格局,注重意境的创造,强调精制的细节。茶肆遍布,处处隐于林中;南端小桥流水,别具情趣;阡陌中或石或水,妙趣横生;疏林草地上,座椅遍布,市民或坐或卧、或读或聊;青石渠,红砂路,水树人融于一体。

  交通体系

  将城市交通干线移出广场区域,限制穿越广场的车流。未来的停车场最好位于拟建博物馆一带,这样即便于参观博物馆和通达广场,又可减少车流对广场的干扰。

  周边建筑

  注重风格的统一,并强化地方特色和时代感。剔除杂乱建筑,有重点有目的的进行建设,同时要强化建筑周围环境绿化的效果。以凤凰宾馆为例,采用具地方特色的红砂岩框将其进行改造处理,古中有新,又很有时代感。

  河畔处理

  广场临水段预留不少于8m的步行道和草地用作防洪抢险通道。同时建议加强沿河两侧的整体绿化工程,并延伸至下游,重建扇形绿色通道,以充分发挥水的生态作用,将其创建为成都江堰市集休闲、娱乐、生态功能为一体的绿色生态走廊。

  灯光及广告

  灯光是为夜晚增添情趣和闪光点的关键。都江堰市气候较好,夜间活动可持续很晚,因此可将广场设计为不夜之地,除一般照明外,要以艺术照明的手段点缀其间。

  广场的艺术设计

  广场的艺术设计来源于对地域自然和历史及文化的体验和理解,也来源于对当地生活的体验。除了上述“投玉入波”主体景观外,以下是其他几个重点艺术处理的解释:

  导水漏墙:源于竹笼和导水槽的艺术集中体现在广场中部斜穿广场的石质栅格景墙上。该景墙采用10cmx10cm镂空,斜向方格肌理,顶部为导水槽。该景墙既起到分割广场空间的作用,同时,由于其为通透的漏墙,使广场分而不隔,丰富了广场的空间和景致。近百米长的栅格景墙强化了南北向的轴线关系,这条轴向北源于闽山豁口,即宝瓶口,往南延伸入未来太平街步行街,中间则是广场的主体雕塑“投玉入波'。景墙与“投玉入波”之间通过3根高3m的灯柱来虚接。景墙与太平街的联系通过一个井院式石广场做转折。

  杩槎天幔:广场设计之初,时逢阳春三月,天府之国,见菜花遍地;或行游其中,激情荡漾,流连忘返。再寻觅三千前年文脉,得杩槎冶水之妙道。因此遍插铜柱,斜立有致,侧观如杩槎群,上悬黄色天幔,如若遍地黄花。夜光之下,更为灿烂。

  灯柱及栏杆系列:采用相同的栅格语言,广场上布置了一系列灯柱,构成广场的主要竖向结构。外为花岗岩材质,内衬毛玻璃,夜晚可形成独特风景。竹笼的编制格式语言被体现在广场设计的任何一个细部,包括所有临水栏杆,和过江的两座吊桥。

  微空间设计:都江堰人的休闲方式为公共场所的空间设计提供了不尽的艺术灵感。在广场的北端,历史上是行舟栓缆绳的地方,残存的水泥墩自然成为休闲老人聚首耍牌的场所。为再现和再生这样的场所,设计了约5m见方的近尺度的空间。广场西南角是一处下沉式演义广场,观演场所打破了一般的做法,而是通过叠石和乱石、环境艺术品及种植,设置了多样化的空间;广场南端利用地势,形成下沉跌水空间,并和荫棚长廊相结合,构成一条林下休闲场所。导水漏墙的落水处为一卵石铺垫的院落,柱廊围合,中为水井,吸纳漏墙跌水。自院内循墙北望,但见白水一注自闽山而来。“天府之源”意在其中。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推荐基因库
博天建材别墅屋顶
黄岩永宁公园—俞孔坚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