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纯金打造的金龙吗,而且是将近一千年前的?今天《八婺之宝》第五期,我们带你走进义乌市博物馆,在副研究馆员傅健讲述下,一睹义乌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北宋金龙的独特风采。
纯金打造的北宋金龙,耀眼夺目
作为义乌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只有一支钢笔长短的金龙,却霸气侧漏,十分耀眼夺目。义乌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傅健介绍,这条金龙长15.5厘米,重6.8克。鳄鱼头,尺木(即双角)分叉似鹿角,牛眼,上下颚较长,龙口展有鬚髯。颔下有明珠,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颈细长,由颈至腹逐渐变粗,虎尾,尾端上翘。四肢粗壮有力,各有一束细长肘毛,前足上方镌有“许旦”铭文。四爪弯曲似鹰爪,龙身饰鱼鳞纹,错落有致。细看这条金龙,风格洗练精纯、气韵生动;细部逼真写实,典雅端庄;整条金龙采用錾刻工艺制作,金光耀眼;关键还是“飞龙在天”的造型,给人一种以气势冲天之感。
古人曾云:“立夏清风至,而龙升天。”又云:“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傅健告诉记者,这条北宋金龙的出土,可以说把九百多年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和中国人的精致艺术与优雅的生活,重现于世。1995年5月5日,北宋金龙毫无争议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义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金龙可能是佛的供品或装饰物
1984年3月22日,义乌县塘李乡北岭塘村金德寺自然村(即今义乌市后宅街道)的村民方炳贵等人,在离村南10余米处挖泥沙时,距地表1米左右深的地方,发现一处景德寺遗址文物窖藏。从中发掘出许多珍贵文物,而其中有一条纯金打造的金龙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现在义乌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北宋金龙。
傅健介绍,出土北宋金龙的窖藏所在地,是历史上曾辉煌一时的景德禅院。据同时出土的、窖藏中的记事碑(全称为《叶诜等发愿文碑》)记载的时间纪年为“元丰七年(1084)甲子岁十月日”。因此,认为此金龙即是北宋时期的作品。
景德禅院里为什么会有这些宝物?据窖藏中的记事碑记载,和一个叫叶诜的居士有关。
据记载:“大宋国中民叶诜,生婺州义乌县永安乡,生现世间,不饥不寒,受安受乐,荷佛大恩,祚知惭愧,合家大小并发志心,抽舍洋财及置买藏心一根,并毛桐木植雕化佛菩萨、藏龙,共构造景德禅院内藏一所。”
可见叶诜一家及亲友们为报佛恩,在义乌景德禅院里曾出巨资布施轮藏一座。傅健介绍,这也是义乌市现存最早的提到转轮藏的实物依据了。金龙当是轮藏中的对佛的供品或装饰物,也即记事碑中所提到的“藏龙”。
疑问:金龙为何被藏进地窖?
既然是寺庙里的供品或装饰物,那叶诜为什么又要把金龙藏进地窖,埋入地下呢?根据傅健研究,这应该与当时北宋统治者所执行的对民间禁用金饰品的政策有关。
据《宋史》记载:大中祥符元年(1008),朝廷禁以箔金、金线装饰器物、服饰。到了大中祥符八年(1015),再下诏重申自宫禁至臣庶之家一切服玩,皆不得以金为饰。并严其科禁,自是金饰品遂绝。
在寺观如要用销金装饰神像,也必须向官府申报。经批准后,方可修造。一些销金装饰的供奉之物可以保留,但不许再造。到了康定元年(1040),甚至走向了极端,规定天下所有的寺观都禁用金器。
因此猜测,在此历史背景之下,出于无奈,叶诜和寺庙的师傅们才把金龙和其它宝藏收入窖藏,以待来日。而正因为深埋地下,金龙才能保存完好,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义乌市博物馆是国内较早建立的县级博物馆之一,属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前身为1972年成立的民众教育馆。现馆占地8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馆舍仿民居风格,陈列展厅以义乌史迹陈列、专题陈列为主。史迹按历史沿革陈列,展出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各个时期的文物及本地主要历史名人的史迹等。
馆藏较为丰富,且具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藏品按石器、玉器、陶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器、字画等分类收藏,尤以西周原始青瓷、六朝婺州窑瓷器、宋代金银器、元代龙泉窑瓷器最具特色。
博物馆地址: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城中北路126号
开放时间:8:30~11:00,14:00~16:30,每周一闭馆。
(文/浙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