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农耕文化展览馆:乡土旧物倾诉乡愁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9-18 11:49:17
核心提示:  夏日,出清河县城向南,辗转于一条乡间小道,窗外小麦金黄,正值丰收时节。终至坝营镇孙庄村一处空旷的院落,便是赫赫有名的
  夏日,出清河县城向南,辗转于一条乡间小道,窗外小麦金黄,正值丰收时节。终至坝营镇孙庄村一处空旷的院落,便是赫赫有名的农耕文化展览馆。行走于一个又一个展厅,翻田平地用的犁耙、种庄稼用的木制扶耧、出行的马车、摇水灌溉的辘轳、石碾、石磙……从这些旧物里,孩子们看到的是新鲜与好奇,大人们看见的则是满满的记忆与乡愁。

  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农耕文化的源远流长。您或许想不到,建起这座拥有4000余件旧物的展览馆的,竟是几位退休多年的老人,他们大都已届古稀之年,却为了让人记住乡愁、追寻根脉,倾心倾情,不遗余力。

3109721265f3e56_size82_w400_h266
木制马车

5992ebcf15d3a94_size88_w400_h266
古代大车

35b58a3535adec3_size56_w400_h266
拐磨

4ea939f05e45abd_size126_w400_h533
秤等度量器具

  建馆初衷

  记录农耕社会即将逝去的乡愁

  郑成明,是一位退休多年的县级干部。在他的儿时记忆里,犁铧、纺车、草垛、扶耧、手风箱……这些大大小小的老物件里,深藏着无尽的乡土情谊和勤劳朴实的乡土民风。

  他是农耕文化展览馆的发起人,眼前的这些物件,很多他都使用过。

  “我们这一代人在跨入机械化、电子化和信息化全新时代的同时,也亲手送别了贯穿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农耕社会。”郑成明说,作为这一倏忽巨变的亲历者,他们感到幸运、惊喜甚至陶醉,但又对传统农具正在远去而生出些许惆怅和感慨。

  两年前,他成立了一个志愿者团队,其中不少人都是退休人员,他们“抢救性”地就地收集旧农具3000余件,因陋就简,利用闲置的原孙庄乡政府旧址,办起了展览馆。

  展品中约有三分之一是捐赠来的,而大部分是通过郑成明个人出资,从社会上收购来的。

  故乡是根,游子如叶,叶落归根;乡亲是魂,乡情如梦,魂牵梦绕。郑成明说,观念指导行动,有了浓烈的思乡念亲之情,就有了反哺之心、回馈之举,“我们力所能及地为家乡父老乡亲做事,努力建设好并且保护好我们的老家,尽可能地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留住我们生活的根,留住一脉相承的本土文化。”

  要使本土文化得以延续,就要主动保留风俗风情,还要全力保护风景风物。因此,记者参观这个农耕文化展览馆时发现,它居然涵盖农耕文化的方方面面,从一般的播种、收获,到生活出行,还有婚丧嫁娶,10多个展馆,展品被摆得满满当当。

  展品风采

  立体呈现黄河中下游农耕历史画面

  农耕文化展厅于2015年11月正式开馆,开馆至今,一直免费开放。

  环顾四周,行走在展馆,让人犹如穿越时光,回到数十年前。

  耕耘馆、日用馆、纺织馆、运输馆、提水馆、作坊馆、粮食加工馆、工匠馆、饲养馆、民居馆、婚俗馆、丧俗馆等,一共13个主题展馆,展厅面积2300多平方米,展品大致分为300多类四千余件。

  郑成明说,建馆之始,主要坚持“三为主”原则,即本土为主、大众为主、农耕为主。他认为,一辈辈劳苦大众使用过的农耕器具及其他生活物品,最能反映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及社会发展轨迹。

  他们视野中的“本土”范围,不局限于清河县所处的黑龙港流域,甚至包括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可以说,这里丰富的馆藏,承载了西北、华北、华中、华东这些生产生活方式基本相同地区的人们的集体记忆。

  征集展品的过程很忙,很累,也很苦。几位退休的老人带着志愿者,走村串户,张贴广告,广泛征集体现本地特点的农耕及民俗物件,力求全方面、系统化地展示先人的农耕文明和一脉相承的乡土文化,前前后后,郑成明耗资十多万元。

  通过倡导“寻根谒祖”等活动,并以有限展出、颁发证书等方式,他们鼓励乡亲自愿捐赠,获得了一些存世极少的物件。

  茶壶的壶套,各式各样的油灯、汽灯,盖房前用来夯实地基的“夯”,还有货郎的担子、摇铃,再有装备齐全的木制马车,大小不一的升、斗,长短不同的木杈、铲、凿子、刨子、角尺、墨斗,榨油、婚嫁、丧葬器物等等。目睹这些折射先祖艰辛、见证沧桑岁月的老物件,让从传统步入现代的人们,顿时心生感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进而对不谙稼穑之苦的晚辈以启迪和教育。

  除了大量的实物,展馆还通过图片、文字再现等表现手段,将有关农村、农业、农民的各种元素汇集起来,立体呈现出约百年以来的生活图景。

  未来期待

  让历史与现代坦诚对话

  郑成明等人尽管年已古稀,但其思路清晰,并不因循守旧。他们一直倡导:要让历史与现代平等而坦诚地对话,“让人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郑成明说,历史上几次太平盛世,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先祖们对土地的坚守、珍惜。今天,土地仍是人们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无法替代的最最宝贵的资源。我们依旧生活在先祖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上,应该懂得守土有责,像他们那样如同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土地。

  “倘若能使参观者体味出农耕文化中的一些精髓,并将先祖惜土如金、勤俭节约和保持生态平衡的理念发扬光大,则不胜欣慰。”郑成明说,我们感受前辈的艰难困苦,更应感受和敬佩他们“天人合一”“敬天惜物”“善待自然”“诚对万物”的思想和品格。

  创馆初期,附近乡村的乡亲得知消息后,纷纷将家里保存或闲置的老物件儿送过来,另外还有一些个人收藏的也割爱相送,在大家看来,展馆是那些老物件的最好归宿。

  该馆建成以来,附近的乡亲来参观,邻县乡村的人更是不少,有些老人还带着孙子、孙女来参观,还有学校以及省内外各行各业前来,粗略统计,至少有上万人次来此参观。

  这些农耕器物如一幅近代农耕文化的全景图,成为清河县一道别样的文化风景。郑成明说,不久的将来,展览馆或将搬至县城,建设一个更具规模、更具档次的永久性场馆。届时,展览馆仍将实行“免费参观”,而那数千件展品,他也将全部捐出。

  随着农耕文化展览馆声名日盛,“清河县农耕文化研究会”也相应成立,其成员有县行政、文化、教育、媒体、县史及各类文化艺术学会的人员,主体是热心文化公益的退休退职干部、教师,还有乐于乡土文化研究的民间文化人士,被称之为“蔚为大观的清河乡贤大队伍”。(文/燕赵都市报)
 

本文标题: 清河农耕文化展览馆:乡土旧物倾诉乡愁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1006.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