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重庆市在发展全域旅游方面亮点纷呈:在深入全域旅游的建设中,两江新区正在加快发展文创产业,着力打造一批看得见历史、留得住记忆、彰显山城特色的传统旅游景区;2017中国全域旅游魅力指数排行榜TOP20榜单揭晓,渝中区入选区县级前20强,排名第八……
当前,伴随着旅游从精英消费过渡到大众消费,景点旅游时代也逐渐向全域旅游时代转型。旅游产业正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对我市来说,要形成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和新支撑点,就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通过“近交远攻”,形成推动旅游发展的新动能。
所谓“近交”,就是要围绕全域统筹规划,全域资源整合,全要素综合调动,推进旅游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供给。推进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互动发展,为相关行业和领域发展插上“旅游”的翅膀,不仅能拓展旅游自身发展空间,还能优化和提升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发展水平。为此,要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共融共生共兴,在更大的空间里,创造更多的旅游新产业、新业态、新价值,构建大旅游产业新高地。
比如,渝中区以商为支撑探索跨界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把昔日的民国中央印钞厂打造成如今的文创公园,让老厂在跨界创新中融合重生;城口县的东安镇、高观镇、龙田乡等多个乡镇合作成立了“重庆北极”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展开区域协作,开展了“萌情大巴山·消夏旅游季”系列活动,让游客拥有更多体验……这些都是我市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成功实践。
但也要看到,全域旅游要实现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全域一体化,品牌一体化,服务一体化,并不意味着要追求“大而全”,而是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坚持个性发展、差异发展、特色发展。要协调好景区、社区、产业区、生态区、文化区等的关系,发挥各自特色,实现完美组合。同时,全域旅游中不同区域,要注意突出重点,时间上要有先有后,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上,同质化竞争。
所谓“远攻”,就是要深化与相关旅游发达省市的交流合作,并形成推广合力,比如通过营销推介会等形式,借助互联网,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全方位、多层次地把更多旅游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对我市来说,要抓住机会“借船出海”,充分发挥长江上游核心城市作用,打造西部旅游的辐射中心;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挥立体交通网络优势,积极融入连接东西、辐射南北的长江中游旅游城市群。此外,要积极融入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实施“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提升重庆旅游业国际影响力。比如,依托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推动旅游业双向开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莫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接下来,要把握全域旅游的本质意义,认真谋划全局,找准“短板”,循序渐进,扎实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旅游业的发展品质,把重庆建成具有世界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文/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