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一位皇帝经常来这座寺庙进香
杭州理安寺位于九溪理安山麓。
相传南宋时,宋理宗曾来寺进香祷祝国泰民安。明清时理安寺亦进入西湖著名佛寺之列。后毁。
2003年实施理安寺景区整治修复工程,与九溪烟树景观有机融合,提升其“深山藏古寺”的幽僻意境,营造设施完善的休闲旅游区,满足游人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需求。
理安寺古称涌泉禅寺,因寺内有与虎跑泉齐名的“法雨泉”也称法雨寺。五代时,高僧伏虎禅师栖居在此。吴越王为之建寺,而相传南宋时宋理宗来寺进香,得以改名理安寺。
明弘治四年,寺因山洪而毁。至万历年间,有仲光字法雨,号佛石山侬的和尚来十八涧,因喜山林幽深不凡,便建舍居于此处,有一日因耕作掘地,挖得一残缺石碑,才知这里是古时“理安寺”,因此而重新建筑成为一座丛林道场。当时杭州文人还有一些居士在此结成“澹社”来此聚会。到明崇祯年间,理安寺开演“磬山之法”。弘传禅宗支派临济宗法脉,而后寺名在西湖佛寺中名声大增。
到了清代,本因不济的寺院因雍正帝和乾隆帝的到来,达到了全盛时期,寺庙重建,规模宠大,建有山门、御碑亭、弥勒殿、大雄宝殿、禅堂、法堂、藏经楼、方丈、且住庵、松巍阁等建筑。据史载,这里旧时还藏有“佛舍利”和古印度贝叶经等珍贵文物,但寺在清咸丰时又被毁,同治后渐次兴复,并由此逐渐衰败下来,时至抗日时期,寺院渐毁。
现在的理安寺是2001年杭州市政府和园林文物局在原址地貌、地基大致还在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而改造恢复的寺,清幽自然,有悠悠南山的古意。
九溪桥今名新梧桐桥,在之江路九溪口。
一九六六年建,一九八一年拓宽。长十七点五二米,宽二十点九米,为钢筋混凝土版桥。
九溪一号桥在九溪路上,跨九溪。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建。一九五三年改建。长十一点七米,宽五点五米,为钢筋混凝土二孔版桥。
九溪二号桥又名望江桥。在一号桥北九溪路上,跨九溪。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建。长八点四米,宽三点四米,为钢筋混凝土二孔板桥。
灵隐大殿的原释迦牟尼佛像,是用上百块樟木做的呢?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约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也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地处杭州西湖以西灵隐山麓,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著名的灵隐大殿就位于灵隐寺寺院中轴线第一进院落北端。
原称觉皇殿,坐北朝南,清代风格的单层三檐歇山顶水泥、砖木混和结构建筑,面阔7间,进深5间。
大雄宝殿单层三叠重檐,气势嵯峨,重檐高33.6米,十分雄伟。
大殿正中是一座高24.8米的释迦牟尼莲花坐像,造像“妙相庄严”、“气韵生动”,颔首俯视,令人景仰,这是中国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宗教艺术作品。
正殿两边是二十诸天立像,殿后两边为十二圆觉坐像。大殿后壁有“慈航渡”、“五十三参”海岛立体群塑,共有佛像150尊,正中为鳌鱼观音立像,手执净水瓶,普渡众生,下塑善财童子及其参拜观音故事,善财童子参拜名师53位,第27参拜见观音得道成佛。
观音两侧为弟子善财与龙女,上有地藏菩萨,再上面是释迦牟尼雪山修道的场景:白猿献果、麋鹿献乳,整座佛山造型生动,很有艺术价值。
灵隐寺的原释迦牟尼佛像,于1949年大雄宝殿正梁因白蚁蛀空倒塌时被毁。
现在这座佛像是在1953年重修寺宇时,由中国浙江美术学院的雕塑家和民间艺人们采用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共同精心设计的。佛像高十九点六米,比原先的释迦造像高一倍多,用近百块香樟木雕成。佛像造型端庄凝重,气宇轩昂,低眉细目,极具风采。
灵隐寺的由来,与一只大雁有关
灵隐寺又称“云林寺”,坐落于西湖西面的灵隐山麓,这里环境清幽,是杭州最早的名刹,也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历经一千七百年的风雨使灵隐寺成为历史与文化的宝库。
灵隐寺,江南著名古刹之一。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约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也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地处杭州西湖以西灵隐山麓,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
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东晋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前建寺,名曰灵隐。
又传灵隐寺原来叫“灵鹰寺”。始建于唐初。相传1400多年以前,今秦岭湾门前,有一座笔架山,笔架山左侧,是块凤凰朝阳地。原先这里荆棘纵横,荒无人烟。后有一吴姓僧人在山后住,打柴种地为生。一天,僧人在笔架山丛林打柴,因为天热,将道袍脱下,挂在树枝上,又去忙活。忽然,一只大雁凌空而下,将袍叼走,向南飞去,至灵隐寺落下。吴僧望空向南一路追来,但见此处绿树森森,翠柳成荫。绿影婆娑间,一岭土坨南头北尾;前饮碧水绿荷,后交浮菱青湖;左右两侧隆起两扇翼状土丘;整个地貌有如巨鹰卧地。吴僧人感悟为神灵指点,遂于此焚香祷告,搭棚立寺,故名“灵鹰寺”。
从此,灵鹰寺香火兴旺,庙宇初具规模。传至碧钵和尚时,寺内有僧人一百多人,耕地两百多亩,牛十余头,水井十多口,影响到上五府、下八县。唐朝贞观年间,有一天,碧钵大师在寺内说法,大将军尉迟恭受朝廷委派前来平叛剿匪,路过此寺,见寺庙巍峨庄严,井井有条,特进庙朝拜神圣,祈祷此去如能平妖剿匪,定禀告皇上拨款重修庙宇。尉迟恭果然一举平息叛乱。班师回朝后,尉迟恭元帅立即禀奏皇上。大唐天子李世民准奏,还钦命灵鹰寺改为灵隐寺。
初创时佛法未盛,一切仅初具雏形而已。至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其规模稍有可观。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曾作过全面修葺,香火旺盛。然而,唐末“会昌法难”,灵隐受池鱼之灾,寺毁僧散。直至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新建石幢、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并赐名灵隐新寺。灵隐寺鼎盛时,曾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房一千三百间,僧众多达三千余人。
南宋建都杭州,高宗与孝宗常幸驾灵隐,主理寺务,并挥洒翰墨。宋宁宗嘉定年间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
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立志重建,广筹资金,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梵刹庄严,古风重振,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南巡时,赐灵隐为“云林禅寺”。
新中国成立后,灵隐多次进行大规模整修。于今,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文/城市范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