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记住乡愁”以后,乡村,尤其是“古村”特别受到人们的关注。有的“古村”成了旅游的热点——如我的老家福建培田村。然而,什么是“古村”?怎样的乡村才算“古村”?至今仍有点说不清楚。有专家说,这“古”和“今”如何分界?不如按照比较科学的说法,将由传统建筑(含传统民居、祠堂、书院等等)为主构成的村落,称之为“传统村落”较好。据介绍,现在建设部等“官方”就明确将“古村落”定位为“传统村落”了。
然而,叫“传统村落”是比较“科学”和“准确”,但似乎太“学术化”,不“接地气”,一般老百姓还是比较容易接受“古村落”。何谓“古”?一般历史学的分界是:鸦片战争以前的算是“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算是“近代”;1919年以后算是“现代”。“建筑史”可能也是参照这样的划分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就从远古编到了明清时期(1840年)。
然而,中国建筑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到1840年都算“古代”,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1840年以后的建筑是不是就可以算“近代建筑”,就要大打疑问了。中国建筑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发展缓慢,还有就是建筑大师梁思成说的,中国建筑实际上是“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的,“我国对于居室之传统观念,有如衣服,鲜求其永固,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如果以1840年划线,现在留存下来的“民居”,恐怕没有几座属于“古建筑”,这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
1840年以后,中国遇上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语),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无不受到来自西方的极大冲击,建筑其实也是一样的。但是,中国传统“建筑之术”,由于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梁思成语)的,而且是“千年一贯制”,西方建筑理论和技术,传到中国,影响到城乡各地,速度是非常缓慢的。
到了二十世纪初,受到西方影响的、有西式风格的“近代建筑”才在中国沿海城市登陆和向内地扩展。闽西地区龙岩中山路、长汀水东街,还有一些乡镇如龙岩白沙、龙门,武平的中山等地,都有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的“近代建筑”。至此,近代建筑的开始在中国发展,同时也标志着延续千年的以围式平面为代表和木构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建筑开始走向终结。
到了二十世纪初,受到西方影响的、有西式风格的“近代建筑”才在中国沿海城市登陆和向内地扩展。闽西地区龙岩中山路、长汀水东街,还有一些乡镇如龙岩白沙、龙门,武平的中山等地,都有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的“近代建筑”。至此,近代建筑的开始在中国发展,同时也标志着延续千年的以围式平面为代表和木构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建筑开始走向终结。
中国传统建筑无法继续发展,和西方现代技术和建筑理论的输入有关,但更主要的是,支撑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条件:丰富的木材资源和土地资源已经越来越紧缺。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和木构架主体,是要消耗大量的土地和森林资源的。如连城培田继述堂,一座房子就占地十亩以上,耗材“萃十余山之树木”。显然,人口已经大大膨胀的现实,使原有的建筑形式无法持续。
中国传统建筑和传统的中国建筑业成了“绝响”之后,二十世纪初以前建成的中国传统建筑就成了“古建筑”。体现辉煌成就和民族智慧的中国古建筑除了宫殿、寺庙、园林等等,就是量大面广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居。“民居”又称“宅”,即住所、房子,闽南方言也称“厝”。“古民居”,也就是“古宅”。保留较多“古建筑”(传统建筑),以“古建筑”(传统建筑)为主体构成的传统村落、同时保留传统乡村文化内涵和民俗民风的村落,就成了“古村落”。(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