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赶马车、徒步……从日喀则市定日县出发近三个小时后,自治区、市(地)、县三级古籍普查专家组成的考察队来到位于扎果乡梅木村的伦措寺。
当一部部古籍文献从昏暗的经堂中搬出,在洒满阳光的院内展开时,僧人强巴黝黑清瘦的脸上绽放出笑容。“两年前专家们就已经对寺院内每一部古籍文献进行了登记,同时还教会了我很多有关古籍保护的方法。今天看到他们又为古籍收藏环境的改善忙活,我很感激。”强巴说。
对一叶叶凌乱不堪的古籍散叶进行认真的分类、整理和建档,对一叶叶破损粘连的古籍进行抢救性修复,配全配齐装具,让众多早已无法翻动叶面的珍贵古籍重获新生。
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区图书馆副馆长边巴次仁说:“考虑到一些边境偏远古籍收藏单位条件较差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开展全区古籍普查工作的同时,优先对偏远艰苦地区收藏单位的古籍文献,特别是珍贵善本和孤本进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工作,并结合收藏单位需求定制护经板、包经布、护经绳、函头标签、书柜等收藏设施设备,尽可能多地扶持这些单位改善古籍文献收藏环境,确保珍贵古籍得到有效保护。”
不难想象,由于古籍绝大多数为纸制品,在保存与传承过程中,酸化、絮化、老化、霉变、虫蛀、鼠咬、烟熏、脆裂、粘连等破损现象频见。如何科学保护这些珍贵的古籍成为摆在工作人员和寺庙僧人面前最棘手的问题。
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古籍部主任、自治区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尼夏说:“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本着‘就地普查、就地保存’的普查原则,严格按照普查要求进行专业的建档、编目、拍摄书影、分类整理等相关工作。古籍文献整理修复是古籍保护的一种常见方式和重要手段,听着简单,其实是一项非常繁琐复杂的工作。一次完整的古籍修复大概有十几道工序,费时费力。首先要对这些凌乱的古籍按照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再按照叶码大小进行排序,之后对受破损的古籍进行抢救性修复。抢救性修复包括除尘、去污渍、去油渍、处理粘连,喷水软化、展平后用吸水纸除尘去渍,最后进行压平,完成后用专用棉质护经布包裹,书写函头标签,再用专用木质护经板和护经绳保存,存放在特制书柜内。”
一叶叶整理、一叶叶修复,在时光流淌中,藏文古籍得以重生,藏族文化继续传承……(文/西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