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村,如何迎来复兴?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09-22 11:05:19
核心提示:  遍览华夏大地,无论是黄土高原中窑洞群落的古朴简重,还是华北平川上村舍良田的广袤阔豁,抑或是江南水乡里窄弄深巷的精致玲
  遍览华夏大地,无论是黄土高原中窑洞群落的古朴简重,还是华北平川上村舍良田的广袤阔豁,抑或是江南水乡里窄弄深巷的精致玲珑,传统村落作为积淀数千年农耕文明的载体,有形者如民居、古井、小桥、宗祠,无形者如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勤学求达,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异常丰富。从这个角度看待“拯救老屋行动”,与其说修缮老屋,不如说是对传统村落的拯救与对农耕精神的重新发掘,毕竟传统村落记载着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人文印记、乡土风情,是中华文明毋庸置疑的瑰宝和根脉。

  传统村落需要保护与传承,已成各方共识,但具体方向仍处在探索阶段。诚然,将整理修葺老屋,尽量维持古村原貌,这种将古村视作文物的保护方法不失其效,但我们必须意识到,传统村落与文物不同,古村及其中老屋之所以具有保护意义,更多在于人气。田间劳作的后生,树下纳凉的老汉,柴米油盐的婆媳,既有田园风情又有家长里短的乡土图景才是古村最大魅力所在,否则何不将老屋移入博物馆,用玻璃罩起来供人参观?可以说,修缮老屋只是拯救传统村落的第一步,下一步应是聚拢人气,让这原生态的乡土生活气息不至失传。


  遗憾的是,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空心村难题愈演愈烈。如今居于古村、住在老屋的绝大多数都是留守老人,老屋修好之后,他们因为浓重的故土情结不愿搬走,传统村落尚能保持生活气息,一旦这些老人纷纷辞世,老屋空置,古村无人,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只能成为奢望。

  所以,要保护传统村落,就得琢磨如何唤回并留住村民。在这方面,松阳县以传统村落为依托,大力发展民宿产业、观光经济、生态农业、旅游摄影,不失为一条路子。村民背井离乡,无非为谋求城市更好的居住条件和较高收入。《孟子》有言:“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如果在故乡古村就能提高收入,拥有“恒产”和较高的生活水平,不少村民也会选择回归田园,有人气有生活的古村才能持续散发魅力。

  然而,村民回归之后,如何长期保持古村原汁原味,提升老屋旧貌的可持续性,又得颇费思量。单纯地通过一系列硬性规章仅能保原貌于当下,单方面依靠政府力量投资修缮老屋也只是一时之计,根本方法还在于唤醒村民户主的主人翁意识。政府在帮助村民修缮老屋,带活古村经济的同时,更要让村民发自内心地理解,之所以有人情愿不辞辛劳来到这里,正是冲着一方乡土的原生态气息与氛围,这种原生态一旦破坏,自家“恒产”便荡然无存。果真能以此激发村民自觉的文物保护意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4000万元拯救资金便是花小钱,办大事。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在维持原貌的同时提振古村经济,难道都要一窝蜂地发展民宿,农家乐开满村里,甚至引入酒吧一条街?拯救传统村落,不能费劲跳出人气难聚的窠臼,而又落入千村一面的俗套。发掘特色乡村文化,找寻历史人文遗迹,才是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灵魂,是赋予每个村落以活灵精神的点睛之笔。祖先掌故、敬祖宗祠、家规家训、家族遗风、乡贤轶事、民间庆典、节气习俗、农耕传统……这些都是饱藏文化价值的富矿,亟待慧眼识真者。(文/人民日报)
 

本文标题: 历史古村,如何迎来复兴?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1060.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