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小能量大,创新故事多;“镇”小梦想大,引领新常态。
从省会杭州的基金小镇、梦想小镇,到东海之滨的金融小镇、渔港小镇,从浙北平原的光伏小镇、丝绸小镇,到浙西山区的红木小镇、江南药镇……一个个创新能力强、体制机制活、生态环境美、发展势头好的特色小镇,深刻改变着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在深刻把握浙江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浙江省情的基础上,把特色小镇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战略,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示范地,助推转型升级、加快“两个高水平”建设的生力军,承接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先行者。坚持产业立镇、科技强镇、旅游兴镇、文化传镇,高标准高要求规划建设特色小镇,特色小镇成为浙江着力打造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和人才强省的重要阵地。
小“镇”承载大战略
2015年浙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随后,2015年6月,包括杭州梦想小镇在内的首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公布。2016年1月,省级特色小镇第二批创建名单出炉,包括杭州下城跨贸小镇、宁波鄞州四明金融小镇在内的42个特色小镇入围。
省委书记车俊到浙江工作以来,十分关注“小镇”成长,多次到特色小镇考察调研,提出“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加快建设特色小镇”工作部署要求,在第十四次省党代会报告中,车俊同志更是明确提出,要“高标准建设特色小镇”,并亲力亲为推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
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指出,要在特色小镇的特色亮度、产业高度、创新力度上下功夫,真正把特色小镇打造成为产城融合的创新创业高端平台。
在推进建设特色小镇中,浙江探索建立了一套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推进机制。建立省领导联系特色小镇制度,定期听取情况汇报、为特色小镇问诊把脉,快速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建立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联席会议办公室抓总、省级专业部门牵头、省级相关部门配合、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的特色小镇遴选机制;各部门则根据每个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实行分类指导,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明确各县(市、区)为责任主体,建立实施推进工作机制,确保规范有序推进。
承载梦想、肩负使命。浙江各地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因地制宜、扎实稳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据了解,除了三批108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其中两个已经命名)和两批64个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对象,全省每一个设区市都在积极培育总数在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杭州和宁波均提出,要通过三年时间努力,培育省、市和县(市、区)三级特色小镇100个;温州提出每个县(市、区)要创建1个以上省级特色小镇,每个工业大县(市、区)要谋划1个制造类特色小镇;台州计划3年建成60个市级特色小镇,累计投资规模1800亿元以上……
今年8月2日,随着首批特色小镇的命名和第三批创建对象的确定,浙江产生了三批106个省级创建小镇、两批64个省级培育小镇和首批2个命名小镇名单,百个特色小镇“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大致呈现,并形成了“培育一批、创建一批、验收命名一批”的有序发展格局。
小“镇”创造大建制
如何让特色小镇这项事关全省转型升级大局的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势成燎原?省发改委主任李学忠说,在浙江,通过独特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供给,形成了特色小镇队伍大家选、政策大家给、难题大家解、质量大家抓的浓郁氛围。
在制度供给上,浙江明确将特色小镇定位为“综合改革试验区”,提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目前,“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环境标准”取代项目能评、环评,开展50天高效审批试点等一大批改革试点已在特色小镇全面铺开。
在政策支持上,浙江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通知》等文件,在用地指标奖励、财政收入返还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在根据每个特色小镇功能定位进行分类指导的同时,整合专项资金,出台扶持政策。如省经信委全力抓好信息经济、时尚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和部分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的创建指导,在支持特色小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四换三名”工程等方面出台了一批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省科技厅研究出台了《关于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推进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重点聚焦集聚创新人才、转化科技成果、打造创业平台、营造创业生态等方面;省国土资源厅强化要素保障,在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同时,给省级示范特色小镇额外奖励每个小镇用地指标100亩,并对先行启动用地指标确有不足的部分市、县,通过提前预支奖励指标的方式给予支持。
与此同时,全省11个设区市以及各县(市、区)也根据自身特点,为特色小镇“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既放大了省级政策效应,又突出了扶持政策的精准性,促进了各种政策红利在特色小镇的集中释放。
在运作机制上,浙江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坚决摒弃“先拿牌子、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的传统做法,敞开大门欢迎各类建设主体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在这一理念引导下,国企、民企、外企、高校,行业领军人物纷至沓来,特色小镇的建设主体群英荟萃;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等融资路径屡见不鲜,特色小镇成了各类社会资本争相进入的投资“洼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78个创建小镇民间投资297.6亿元,同比增长9.1%,民间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58.2%。金华、衢州和绍兴市创建小镇的民间投资占比分别达到77.8%、77.4%和74.3%。
在竞争机制上,浙江设计了“比学赶超”现场会、年度考核、约谈落后等抓手,并搭建了数字擂台,定期统计、分析、公布主要发展数据,将“实绩”作为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唯一考核标准。去年6月15日和今年8月4日,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还专门约谈了两批15个有效投资不足、产出低效、创新乏力的特色小镇负责人。去年6月,磐安江南药镇在2015年度考核中被列为警告小镇,成为约谈对象之一。“通过约谈,我们提高了认识,找准了短板。”江南药镇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施雄飞表示,约谈后,江南药镇迎头赶上,对特色产业占比不够、高端要素集聚不够、文化形象建设不够这三个失分项进行了针对性补强,从而在2016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完成了从“落后生”到“优等生”的华丽逆袭。(文/今日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