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工工具谈中国传统家具的形成与发展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0-19 10:53:20
核心提示:  ?宋朝末年的白木家具,无论是纹饰、雕刻工艺等,均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技术水平。原因之一是历史发展到这一时期,人类的工具制
  ?宋朝末年的白木家具,无论是纹饰、雕刻工艺等,均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技术水平。原因之一是历史发展到这一时期,人类的工具制作由原始的石器、骨器、青铜器发展到铁的冶炼,工具制作为家具制作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因而推动家具文化日臻成熟,为以后出现明清家具鼎盛时期打下了牢固基础。

  从春秋战国开始,我国炼铁在三晋得到广泛发展,唐代后期南方铁的炼制与产量超过了北方,宋代四监二冶二十务二十五场半数以上是在江南,宋代有大型的“蒸矿炉”和小型的行炉,灌钢之法成了宋代主要的炼钢法。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南宋时期我国出现手推刨,手推刨在白木家具制作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使家具雕刻纹饰大量使用。


  据南宋戴侗《六书故》记:“刨皮教切治木器,状如铲,拘之以木而推之”使得宋代白木家具的制作达到了很高的标准。宋朝的蜈蚣刨使家具的线条、打洼、泥鳅背等工艺操作更为精细,为出现赏心悦目的家具立下了汗马功劳。铁制工具的出现为木器的镂雕、高浮雕打开了广阔的天地,但由于其硬度和韧性还是不够,在某种程度上使硬木家具的出现成为不可能。

  明朝中期,炼铁工艺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尤其是刨削刃具的硬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而这一时期即出现了鸡翅、铁力木等硬木家具,想这其中应该是有些必然联系。明代中期镶钢冶炼技术,带动了木工工具,特别是小木作木工工具的发展,为制作硬木家具在刃具上的拓宽创造了条件。明张自烈《正字通》记:“刨铺告切,平木器,铁刃状如铲,衔于木框中,不令转动。木框有孔,旁两小柄,以手反复推之,木片从孔出,用捷于铲。”

  在明中期虽然发现了硬木家具,但并没有出现有雕刻图案的硬木家具,多是以突出线条和木质本色的简约风格。这除了当时人们喜欢硬木家具的漂亮纹理的因素之外,与当时雕刻刃具的硬度有很大关系。这并不说明当时人们就不喜欢那些雕刻纹饰,否则怎么能解释,明朝的历代皇帝的宝座,在白木家具上都有漂亮的龙雕刻纹饰,在龙袍绣龙的图案,而唯独不在硬木家具上雕刻呢?1403年朱棣登基时所坐龙椅为白木。1457年,明代第七位皇帝朱祁镇所坐龙椅仍沿用了白木制作,再到万历皇帝1573年间,抄没严嵩家产时仍未见硬木家具。

  明代存世家具,其线条流畅、简洁,被称之为材美而坚,木朴而研,但是,明代的建筑、石刻、雕龙等纹饰,明朝的各朝皇帝所着龙袍,包括郑和下西洋所着蟒袍,都证明了皇家非常喜欢类似龙的精美雕饰。万历皇帝称帝48年唯我独尊,荒淫无度,不理朝政,皇权至上,难道唯独在硬木家具上反而不喜欢这些纹饰吗?这些如果不从工具刃口的硬度上解释,都无法自圆其说。

timg (1)

  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硬木家具的出现,并不说明当时刚发现硬木能做家具,而是因为炼铁工艺的发展,让人们发现,随着硬度和韧性更强的制作工具的出现,以前认为不能制作家具的硬木制成家具后,出现了异乎寻常的效果。但由于雕刻刃具钢口的不足,可能会认为这些硬木不适合或不能进行雕刻,反而更在简约风格上花费大量心血。如果这种假设成立,说明依然是炼铁工艺的发展,带动了制作工具的更新,促成了硬木家具和镶铜技术的可能。我们相信,这种假设是有意义的。

  1637年也就是崇祯十年,明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记载,人工冷拔技术已经可制造极细的钢丝,这让明末清初的钢丝锯的出现,也让镂雕工艺在硬木家具上的使用成为可能,从而掀开了硬木家具制作工艺新的一页。从我国历史这条较为清晰的发展线,可以大致看出家具制作是在制作工具的限制和推动中艰难前行的。明清硬木家具的纹饰雕刻应该受工具的约束,其发展远远落后于瓷器、玉等上面的纹饰,因此,这些家具上的纹饰,大多受地方文化和其它文化的影响,而不可能于玉文化、瓷文化上(纹饰)同期而至,当然到清中由于工具基本完善,其家具与当时瓷、玉纹饰文化的发展,极大可能达到一致或更有发展,因为作为硬木制作家具的一个载体,它从面积和其它更易从耐久与实用上传世的目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我国家具设计者和制作者的聪明之处,无论是白木家具还是明清式家具,扬文人之聪,扬人文文化及儒家思想、佛道教文化之长,避工具不到之短。这种聪明的积累,使家具走上顶峰的必然。(文/明清家具之家)
 

本文标题: 从木工工具谈中国传统家具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1224.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