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历时7年搜旧物 帮忙建成民俗农耕文化博物馆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0-23 13:43:08
核心提示:  太和县三堂镇综合文化站站长李玉龙,历时七年走村串户,收藏各类旧物件千余件,帮助当地政府建成了太和县首家以民俗农耕文化
  太和县三堂镇综合文化站站长李玉龙,历时七年走村串户,收藏各类旧物件千余件,帮助当地政府建成了太和县首家以民俗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勾画出近百年来淮北平原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发展轨迹。三年来,三堂镇民俗农耕文化博物馆已吸引两万多人前来参观。

  渐行渐远 曾经的民俗与农耕文化

  作为一名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李玉龙对农村使用的传统农具很感兴趣,也喜欢打听乡间的故事、传说等。

  2010年的一天,李玉龙到一个村子走访时,听到几个孩子在背诵课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你们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李玉龙问道。几个孩子闻言纷纷点头,但谁也说不上来木兰织布时所用织机的样子,因为从未见过传统的木质织机。

  听了孩子们的话,李玉龙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阜阳市地处淮北平原,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民俗和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渐行渐远,甚至出现了断层。

  “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李玉龙认为,这个断层的存在不仅让很多古诗词变得难以理解,而且让艰苦奋斗、勤劳朴实等农耕文化的精髓无法传承。

  为此,李玉龙自掏腰包2万多元,利用闲暇时间走西村串东村,发现木犁、独轮车等老物件就购买下来,保护收藏。

timg (6)

  1500余件旧物 勾画出历史轨迹

  李玉龙的搜寻工作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他们决定建设一个以平原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抢救性地收集、存留和展示传统农耕民俗文化遗物。

  2013年开始,三堂镇号召全体党员干部捐献家中的老物件,文化站专门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各村搜集相关物品。

  2014年,三堂镇民俗农耕文化博物馆建成,该馆展厅面积260平方米,储藏室80平方米,当时有展品300多件,包括农耕器具、粮食生产加工储存、炊事饮食、纺织刺绣等20多个种类。

  “淮海战役时,淮北地区农民给解放军运送补给就是用这种车子,当时叫做红车。我们发现时它就在村民的老屋里,一旦老屋拆除,它就会毁掉。”指着一辆独轮车,李玉龙对记者说。

  这几年,李玉龙向村里跑得更勤了,目前三堂镇民俗农耕文化博物馆收藏的民俗农耕旧物件已达1500余件,较为完整地勾勒出近百年来淮北平原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发展轨迹。

  三年时间 两万人来博物馆寻根

  “这些老物件不能简单地收藏起来,还要展出,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去了解先辈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而激发他们对本地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李玉龙和同事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等,将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

  刚开始,参观者主要是学生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反应良好,“展品外观并不华丽,但求真求实,原汁原味地反映出传统农耕风貌,参观后我感觉找到了自己的根。”

  慢慢地,太和县城及周边县市的市民也开始来此参观,人数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参观总人次已达两万多。(文/中安在线)
 

本文标题: 他历时7年搜旧物 帮忙建成民俗农耕文化博物馆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1261.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4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4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