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的来源很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亭」字。
汉代文献记录中,亭有城市中的亭(街亭、市亭)、行政治所的亭、边防报警的亭和交通要道的亭(驿亭)。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园林兴起,亭也兴盛起来。它成了重要的点景建筑。
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亭被西方人认识和发现,漂洋过海,在世纪许多地方都有了「中国亭」。
为何小小的亭如此动人呢?亭的动人,需要具备尺度宜人、放置在合适的位置、拥有半室外空间和美丽的景观这些条件。
名为「轩」,其实是一坐扇形小亭。
我们知道,「亭」从「停」来。是一个人在等人的时候,身处的舒适宜人的小建筑。
大多亭的尺度非常宜人。用现在「心理尺度」来说,应当属于「亲密尺度」。
亭最常见的尺度能放下一个石桌和几个石凳。一人独酌问苍天,可也;两三好友对弈小酌,亦可。亭的尺度是它动人的重要之处。
亭的位置也是重要因素。
首先,位置要考虑给人提供方便。御碑亭为碑石提供安置的场所,也为人阅读碑石提供方便。
因方便等人送人,在郊野依山、植物繁密之处有十里长亭;因方便行走避雨,在路上桥顶才有路亭、桥亭;因方便登高望远休息,才有半山亭、山顶亭;因方便人喜爱亲近自然,有临池观鱼之乐,方有水亭……
亭能给人遐想,都因给人方便。路亭的美,来自给行人提供方便。其次,位置要考虑符合画境。
中国山水画多年的研究,有了一套固定做法「山际安亭,水旁留矶,绝涧安梁,飞檐假栈」。《园冶》中也说「花间隐榭,水际安亭」。可见,山际、水际,有山有水的地方置亭,最美。亭,既是园林点景的重要元素,也是自然风景中的重要要素。画境是意境形成的必然要素。
空间的通透是亭的另一大特点。用今天的话说,亭是一个底层架空的半室外、半室内的灰空间。也因此,亭具有非常丰富的现实意义。可停、可坐、可会心、可怡情,皆因目之可达有宜人的景观。
亭,作为体量较小的建筑物,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重要的存在。说完了亭的动人原因,我们来欣赏一下不同类型的亭。按材料,有木亭、石亭、砖亭、金属亭的区分方式。
大多数亭的材料由木而建,砖石次之。金属亭相对较少。在北京颐和园却有一座铜制的亭。
北京颐和园铜亭。又叫宝云阁,铸于清乾隆二十年,重207吨,细节精美。
按平面形式,有三角亭、方亭、六角亭、八角亭、圆亭、半亭等。两个圆亭的组合亭,双环万寿亭,双环相套、蓝瓦黄剪边。是两个直径近10米的重檐圆亭相互套合。半亭,因为一半的结构靠墙承重,因此只有一半数量的柱子和「半个屋顶」。半亭也是古亭修建「因地制宜」的体现。此外,还有个特殊的平面形式,扇亭。按檐层数,有单檐亭、重檐亭、三重檐亭。
廓如亭正如它的名字一样非常庞大,说是亭,更像一座殿阁。只有皇家建筑中才有如此气派的大亭。按亭所在的位置,有半山亭、水亭、桥亭、井亭等。
说到亭的类型,不得不提按屋顶形式的分类。
亭的屋顶形式是古典建筑屋顶的荟萃。在攒尖顶中,就有圆攒尖、方攒尖、三角攒尖、五角攒尖、六角攒尖、八角攒尖、盔顶。这座重檐亭的两层檐采用不同的屋顶类型。首层是四角攒尖,二层是圆攒尖。
若说有正脊的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十字脊和盝顶。若按不带正脊的,有卷棚顶、元宝脊。屋顶还有组合形式,比如勾连搭、抱厦等。还有特殊的屋顶形式,如笠亭。
笠亭是斗笠型屋顶,最早用茅草铺。由于茅草承载力问题,笠亭顶都很小。后来的笠亭也模仿着茅草的屋顶样式。笠亭代表着文人向往农业生活的雅趣。
苏州沧浪亭是著名的以亭名为园名的园林。沧浪亭的名字由来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沧浪亭的主人苏舜臣借亭名与园名表达了自己清明的政治理想。沧浪亭是一座卷棚歇山顶的石方亭。有些亭通过组合亭的方式,形成了特别的感受。
我国建国后,人民对亭的热忱不减,从历史文化、园林文化、山水风光的重要场所的角度评选了「四大名亭」。
它们是,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还有一种说法是江西琵琶亭,滁州的醉翁亭,浙江兰亭,长沙的爱晚亭。这里选择2004年出版的邮票“中国名亭”为大家介绍。
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闻名的江西琵琶亭。
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闻名的浙江兰亭。
以北宋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闻名的安徽醉翁亭。
以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长沙爱晚亭。
国家邮政局在2004年发布了一款「中国名亭」的邮票,共4张。此次特种邮票所包含的四名亭,为我们展示了名亭的风采。
而亭的兴建,依然在继续,就像诗词一样,在华夏大地上结出丰厚的果实。(文/古早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