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莲花村是典型的回族村落,坐落于红河支流米汤河畔,三面环水,环境优美,民风民俗浓郁,民族文化多姿多彩,30余处具有独特建筑风格和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较完整地反映了当地的传统文化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该村古建筑以清代、民国年间建筑较为集中,2007年1月被省政府公布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
东莲花村位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东北部,坐落在有“红河源头第一镇”美称的永建镇的坝子中央。村子四周林木葱郁,田园丰沃,水流潺潺,鸟语花香村旁建有池潭如镜,风景如画,水流常年从村中、村周流过村中道路整洁,各户庭院栽花种树,民风淳朴,村民生产生活秩序井然,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东莲花村传统马帮文化特色集中,华侨侨眷和马帮是紧密相连的,正因为有了走南闯北的马帮,才有了今天的华侨、侨眷、侨属。
清代曾有7位马帮锅头聚居于此,民国时期,巍山的马帮大多是由回族马帮组成成,在茶马古道上赫赫有名。马帮锅头们通过几代人的辛勤劳动建盖起了各式庭院,形成了独特的村落风貌,是马帮文化在东莲花村的集中体现。村内至今不仅完好存着四面相呼的5座碉楼及古民居28座,还完整保留了回族村庄风貌,在宗教、古建筑、民族饮食食、回族风情习俗等方面保存着丰富浓享的传统文化。
马家大院古建筑群多采用“六合同春”布局,角楼林立,重门深院,“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等建筑工艺十分精湛,无论是照壁还是雕花,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和谐并存、水乳交融。
马如骥旧居是马家大院古建筑群当中的典范,以“一碉两院三门四阁五堂六天井”为特色是,打开厚重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四个刻在大理石方框的大字“世守清真”,显示了主人虔诚的信仰。虽然经过岁月侵蚀,但院落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精心装饰的门楣还是匠心独具的花窗,依然令人感到当年的气魄和独有的魅力。其二楼藻井的彩绘至今依然清晰美丽,有《三文笔》N《阿文学校》N《鸡足山庄严塔》等。尤其是彩绘《上海街景》,不仅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当年十里洋场上海滩的浮华,还体现了马帮商人的开放胸襟和开阔眼界,体现了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被专家视为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马家大院的精美,还往往在细节当中展现至今仍有淙淙碧水的古井,井栏四周雕刻美丽的折枝花卉;就连本来不起眼的马厩后墙墙砖上,也刻有“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的诗句......
始建于清朝初年的东莲花清真寺是传播回族文化的中心。经过多次扩建,民国十三年腊月竣工的东莲花清真寺礼拜堂、宣礼楼建筑风格独特,成为该村一道最为庄严肃穆的风景线。整个清真寺都是土木结构,把中国传统出阁架斗雕梁画栋的建筑风格和阿拉伯伊斯兰美学观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庭院内绿树成荫,花香飘逸,与东莲花规模宏大的古碉楼、古民居建筑群结合在一起,浑然天成,和谐交融,构建起了具有独特风貌的伊斯兰古村落文化底蕴。东莲花清真寺大殿上,民国十五年陆军少将杨盛奇题赠的匾牌诚一不二”至今仍在,从这块匾牌上可以看出东莲花回民对民族信仰的虔诚和坚定。
东莲花回族自然村落内,伊斯兰民族风情浓郁。村里精通古波斯文、阿拉伯文的学者比比皆是,宗教生活严谨,经堂教育兴盛,宗教人才辈出,素有“小麦加”之称。村民信奉伊斯兰教,至今还完整保留着穆民的古老风俗。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圣纪节、开斋节等伊斯兰传统节日体现出浓郁的伊斯兰风情,回族“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婚礼习俗丧葬习俗等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油香、树皮、馓子、牛干巴、乳扇、清真糕点等传统清真食品美味可口,多年来深受各族群众喜爱。其传统礼仪、民族服饰、饮食文化与民族工艺等都遵循穆斯林传统,极富特色。(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