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许瑞生:建筑文化中留住乡村文明

我要发布     发布日期:2017-11-09 13:39:47
核心提示:  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在城市化、工业化浪潮中开始了加速农村现代化的进程。美丽乡村的指向,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统筹中

  “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在城市化、工业化浪潮中开始了加速农村现代化的进程。“美丽乡村”的指向,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统筹中兴起又一波乡村文明建设的潮头。中国乡村正经历一场传统向现代的深刻转型。


  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认为,对此应该有更深层的叩问和更长远的追寻,“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建设美丽乡村,光靠农民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简单地把城市规划套用到乡村规划中来。

  “傣族竹楼、客家围屋、潮州民居、徽派建筑……不同的建筑风格承载着不同的民俗,风格固然千差万别,天人合一的意境却随处可见。”徐瑞生说,文化需要传承,建筑文化也不例外。若无传承,那些散落于乡野的古建筑随时会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中,而一段历史就此湮没无闻;若不发扬,以古建筑为根基的中华传统建筑则无法立足于现代,传之于后世。


  他坦言,“水泥森林”式的城市建筑风格不适合乡村,缺乏历史沉淀的民居更载不动记忆中的乡愁,“推进城乡一体,建设美丽乡村,不是追求城乡一样,不是让乡村全然变成城市,而是要尊重不同的文明,顺应不同的规律,走出一条生态、生产与生活契合,自然、文化与历史和谐的城乡差别化互动型协调发展道路。”

timg (1)


  千百年来形成的村落空间、建筑风格,镌刻着一圈圈生命的年轮,印载着一个个家族的谱系。人们在与乡土的厮守和融入中,感受着土地的博大与包容,体验着生活的质朴和厚重。然而,市场经济的侵蚀,核心人群的外流,发展主义的泛滥,还有人口和资源日益严重的危机,村庄边缘化、空心化日益加剧的趋势,都给乡村文明的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


  “乡村文明的构建,绝非孤独地守护每一个空心化的村庄,也不是简单地还原每一份从前的模样,而是要从乡土文化中汲取传统营养,从城市文明中吸纳现代元素,塑造崭新的村庄形态。”在徐瑞生委员看来,古建筑的博大精深不能止于古代,而理应在当代也找到新的生命力。新乡村建设可以发动更多的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等专业志愿者参与进来,帮助乡民复兴乡村文明,推动具有中华传统建筑文化自信的乡村规划与建设。(文/中国青年报)

 

本文标题: 政协委员许瑞生:建筑文化中留住乡村文明

本文链接: 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1418.html (转载时请保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400-180-1090),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公众号:"gujianchina",每日获得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项目策划
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隐私 |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网站XML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留言反馈 | 违规举报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国-文化建筑行业互联网创新平台 | 中国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设计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训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国

版权所有:古建家园 浙ICP备16015840号-3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046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园 All Rights Reserved

  • 项目工程

  • 数字建筑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