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塘栖作为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重镇,素来有着运河大南门之称。2010年之前,法根糕点、朱一堂,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水丝绵、传统评书、箍桶等商号分布在塘栖镇的东南西北。
2010年开始,包括“百年汇昌”在内的数十家商号入驻塘栖水北街。这些年,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与古镇处得相得益彰,他们要在运河边守护这些老底子最精髓、最原汁原味的东西。
守护:
运河古镇边是老字号的最好归宿
越过广济桥,往北走上20米,便是老字号“百年汇昌”的门店。“2010年政府动员我们入驻古镇的时候,很多老字号有过犹豫,”汇昌的老板虞铭告诉记者,“但是,我觉得运河古镇边是老字号最好的归宿,如今生意越来越好就是最好的证明。”
“因为有了广济桥,才有了塘栖昔日的繁华,也因为有了广济桥,才有了塘栖现在的再次腾飞。”自打运河开埠以来,塘栖一直是个商业的天堂,春季经营茧丝,夏季经营瓜果,秋季经营大米,冬季经营鱼虾,“古镇里至今保存着一家水北粮站。”
虞铭身后,两个阿姨捻起粽叶,慢条斯理地包裹着粽子。铺子最里面有一个土灶,锅里正冒着热气,飘来淡淡的粽叶香。“这里是门店,往里面走有个体验区,每逢周末我们就开展一些体验活动,教孩子用传统的模具做糕点,了解塘栖和塘栖的传统文化。”
去过塘栖的人对这个江南古镇最深的印象莫过于广济桥、古镇的弄、美人靠,还有那尊气势磅礴的乾隆御碑。不过钱报记者的印象却是儿时记忆里的枇杷、粢毛肉圆、板鸭,还有法根家的绿豆糕、小桃酥、云片糕……时至今日,它们的包装和口味还是30年前的样子。
塘栖的水北街就像河坊街,汇聚了余杭当地的各类特色美食。这条明清古街不长,这头走到那头不过700来米,一侧傍河,一侧是古色古香的木板排门式老建筑。
这几年,塘栖发展势头迅猛,加上运河综保项目的大力推进,小城市建设日趋成熟。“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希望塘栖能保存它那份古镇风貌,与老字号一起流传下去。”虞铭说道。
打造:
让运河、文化、旅游一直活下去
保护塘栖古镇对于保护大运河世界级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早在2008年,以广济桥两岸暨塘栖镇中心区5.87平方公里范围为重点的运河余杭段综保工程就已启动。
“经过保护清理后,现在广济桥附近的水域已经很清,还种了很多水草用于生态治理。现在的运河不如旧时那般熙攘,不过反而更能感受到她的宁静致远。”塘栖镇镇长王耀平告诉记者。
王耀平介绍,近年来,随着运河综保工程的推进,水北、水南、市河东街等古建风貌已经基本恢复,互补共生的产业格局逐步形成。同时,谷仓博物馆、余杭方志馆、运河申遗馆、小城市规划馆“四大场馆”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古镇景区已完成4A级景区创建,随着雷迪森谷仓庄园酒店的营业,一个集“文、游、娱、商”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已初见雏形。古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后申遗时代,保护运河还将继续,我们要让运河、塘栖的文化和旅游一直活下去。”
延续:
让游客来了便不愿意再走
塘栖镇从2016年开始申报创建省级旅游风情小镇,王耀平觉得无论是创建风情小镇,还是从旅游资源角度来说,塘栖都具备良好的先天条件。“首先是超山风景区,吴昌硕墓和金石文化都在这里;其次是广济桥,这座运河上唯一一座7孔石桥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第三是丁山湖自然湿地。”
“塘栖湿地整个水域面积约1638亩,它和西溪湿地不同,追求的是一种水乡原生态。塘超小径则是一条串联了超山和塘栖古镇两大景区,总长约20公里的滨水步道和山林步道,既可徒步,又能骑行,不仅最大程度地便利当地居民,也能让游客体验到更原汁原味的水乡生活,湿地旁住着农家,门前种着小菜。秋天来,沿道就能看见簇簇芦苇,水面上常有摇橹晚归的渔船。今年,塘栖着手打造生态湿地水上游线,巧借“治水剿劣”东风,与塘超小径陆上游线交相呼应,增添旅游乐趣。”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塘栖镇的建设不是为了打造景区而为,而是在建设过程中,把旅游元素融合进去,再加以生活配套,让游客和本地居民可以自然和谐相处。塘栖就是要让大家觉得这里不是一个暂时逗留地,而是能住下来并且愿意再来的目的地。”王耀平表示。(文/浙江新闻)